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行与君别,路在雁门西。
秋色见边草,军声闻戍鼙。
酣歌击宝剑,跃马上金堤。
归去咸阳里,平生志不迷。
白话文翻译:
我在与你告别的路上走,通往雁门关的西边。
秋天的色彩映照在边疆的草地上,军营的号角声传来。
酣畅地歌唱,击打着宝剑,骑着马奔向金堤。
我将返回咸阳,心中志向始终不变。
注释:
字词注释:
- 行行:走来走去,形容离别之情。
- 君:指朋友或战友。
- 雁门:指雁门关,古代边关的重要关隘。
- 军声:军营中的号角、鼓声。
- 戍鼙:戍楼上用来报信的鼓声。
- 酣歌:痛快地唱歌。
- 击宝剑:形象地描绘将士们在歌唱时击打武器的场景。
- 金堤:指金色的堤岸,或是象征着光辉的目标。
- 咸阳:古代秦国的都城,象征归属和理想。
典故解析:
- 雁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关口,常被用作离别或边塞情景的象征。
- 咸阳:秦朝的都城,代表着权力与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表现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其诗风豪放,常反映战争与离别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可能与朋友或战友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为士人的豪情与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和对未来的憧憬。首句“行行与君别”直接切入主题,展现出离别之时的复杂情感。接下来的“路在雁门西”则将离别的地点具象化,雁门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历史与情感的交汇点。秋色与边草的描写,暗示着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边疆的萧瑟也映衬出将士们内心的孤独与坚毅。
“军声闻戍鼙”一句,传达出战争的紧迫感与士人的责任感,似乎在说即使离别,也不能忘记身后的战斗。接下来的“酣歌击宝剑”则表现出将士们豪迈的气概,歌声与武器的碰撞,象征着士气与勇气的结合,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边塞生活图景。
最后两句回归到个人情感,诗人表达了对故乡咸阳的思念,以及自己不迷失于世俗之志。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坚定,表现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与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行与君别:走来走去与朋友告别,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 路在雁门西:离别的路途在雁门关的西边,强调地理位置。
- 秋色见边草:秋天的景色映衬着边疆的草地,表现出边塞的萧瑟。
- 军声闻戍鼙:听到军中的号角声,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
- 酣歌击宝剑:痛快地唱歌并击打武器,展现士人的豪情。
- 跃马上金堤:骑马奔向金堤,象征着目标与理想。
- 归去咸阳里:回到咸阳,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平生志不迷:一生的志向始终不变,体现坚定的信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酣歌击宝剑,跃马上金堤”,形成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秋色”、“军声”等意象,营造出边塞的特定氛围。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离别的伤感,同时展示了士人对理想与故乡的执着追求,反映出一种豪情与坚定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门:象征着边疆、离别。
- 秋色:代表时光的流逝与萧瑟的情感。
- 军声:体现了战斗的紧迫与责任。
- 咸阳:象征着理想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马戴
C. 杜甫 -
“行行与君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离别的伤感
C. 无所谓 -
“戍鼙”指的是什么?
A. 号角声
B. 鼓声
C. 呐喊声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马戴的诗更侧重于士人的豪情与离别的感伤,而王之涣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两者都展示了各自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