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坊董正字浙右归觐》

时间: 2025-01-17 08:35:10

去觐毗陵日,秋残建业中。

莎垂石城古,山阔海门空。

灌木寒樯远,层波皓月同。

何当复雠校,春集少阳宫。

意思解释

送春坊董正字浙右归觐

作者: 马戴 〔唐代〕

原文展示:

去觐毗陵日,
秋残建业中。
莎垂石城古,
山阔海门空。
灌木寒樯远,
层波皓月同。
何当复雠校,
春集少阳宫。

白话文翻译:

去朝觐的日子是在毗陵,
而此时建业的秋天已然残留。
莎草低垂在古老的石城之上,
山海之间显得宽广而空旷。
远处寒冷的灌木和船桅交错,
层层波浪在皓月下相互辉映。
什么时候我们再相聚一堂,
在少阳宫中春日的集会上呢?

注释:

  • :朝觐,向皇帝请安。
  • 毗陵: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 建业:古代地名,今南京。
  • :莎草,一种植物。
  • 石城:指古老的城池。
  • 寒樯:寒冷的船桅。
  • 层波:波浪层层叠叠。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复雠校:再次聚会,重温旧谊。
  • 少阳宫:宫殿名,象征朝廷的聚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字子华,晚唐时期的诗人,生于唐德宗时期,曾任官职,饱览诗书,作品以清新见长,擅长咏怀和描写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马戴送别友人董正字归朝觐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诗歌鉴赏:

《送春坊董正字浙右归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以“去觐毗陵日”引入,既是对董正字行程的叙述,也暗示着离别的时刻。接下来的“秋残建业中”则通过描绘季节的转换,传达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诗中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如“莎垂石城古”、“山阔海门空”,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自然观察能力,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与空虚。

随着“灌木寒樯远,层波皓月同”的描写,诗人在孤独的环境中,似乎与月亮相伴,感受到一种共鸣,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何当复雠校,春集少阳宫”则寄托了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期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向往。

整体来看,诗歌以细腻的笔触和优雅的意象,展现了离别的伤感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具有深厚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去觐毗陵日”:描绘出董正字出发的日子,表明了即将离别的情境。
    • “秋残建业中”:通过季节的变化,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 “莎垂石城古”:莎草低垂,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寂静的氛围。
    • “山阔海门空”:山海的广阔无垠,象征着心灵的空虚与无奈。
    • “灌木寒樯远”:远处的寒冷灌木与船桅,暗示着孤独的旅程。
    • “层波皓月同”:水波与明月相映,增加了诗的美感与意境。
    • “何当复雠校”:表达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与渴望。
    • “春集少阳宫”:少阳宫象征着春天的集会,暗示着友谊的永恒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层波皓月同”来表达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莎草、寒樯、皓月等自然意象,营造出诗歌的意境。
  •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表达离别后的孤独与对友谊的珍视,体现出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充满了人情味。

意象分析:

  • 莎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寒樯:代表着孤独与遥远的旅途。
  • 皓月:象征着美好与永恒的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毗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南京
    • B. 浙江杭州
    • C. 江西南昌
    • D. 河南郑州
  2. “何当复雠校”中的“雠校”指的是什么?

    • A. 读书
    • B. 参加科举
    • C. 聚会
    • D. 旅行

参考答案:

  1. A. 江苏南京
  2. C. 聚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送友人》与马戴的这首诗都体现了浓厚的离别情感,但《送友人》更侧重于表达对友人的祝福,而马戴则更强调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