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正月在杭州作四首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1:29:46

春阳动万物,众草昔巳抽。

嘤鸣亦和悦,我何独怀忧。

鲸鲵未菹醢,豺狼满山丘。

凤凰窜荆棘,乌鸢自相求。

浮云蔽苍穹,天路阻且脩。

风沙日暮起,铩羽安所投。

悲来怛中怀,泣涕纵横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癸巳正月在杭州作四首 其一》 ——刘基

春阳动万物,众草昔巳抽。
嘤鸣亦和悦,我何独怀忧。
鲸鲵未菹醢,豺狼满山丘。
凤凰窜荆棘,乌鸢自相求。
浮云蔽苍穹,天路阻且脩。
风沙日暮起,铩羽安所投。
悲来怛中怀,泣涕纵横流。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阳光唤醒了万物,草木也纷纷抽出新芽。
鸟儿的鸣叫声是如此欢悦,而我却独自心怀忧愁。
大海中的鲸鱼和鲵鱼尚未被腌制,山丘上却满是豺狼。
凤凰被迫逃入荆棘丛中,乌鸦们也在相互追逐。
浮云遮蔽了广阔的天空,通往天际的道路阻塞而漫长。
沙尘在黄昏时分卷起,我失去了归宿该何去何从。
悲伤如潮水般涌来,我泪流满面,心中苦楚难以言表。

注释

  • 嘤鸣:鸟儿的叫声,形容清脆悦耳的鸣叫。
  • 鲸鲵:鲸和鲵,都是水中的生物。这里指的是它们未被捕捉或利用。
  • 豺狼:豺与狼,均为捕食性动物,象征着危险与威胁。
  •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与吉祥,此处指其被迫窜逃,暗含不幸。
  • 浮云:形象地描绘天空中的云彩,象征着阻碍与不顺。
  • 风沙:暗指自然环境的恶劣,给人带来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风独特,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癸巳年的正月,时值春季,诗人在杭州创作时感受到春阳的温暖与万物复苏,但内心却充满忧虑,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境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开篇以“春阳动万物,众草昔巳抽”,展现春天的生机,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复苏。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却表达出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尤其是“豺狼满山丘”与“凤凰窜荆棘”,暗示着社会的不安与危险。诗人用生动的意象表现内心的苦闷,特别是“浮云蔽苍穹,天路阻且脩”,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阻隔,更是隐喻着人生道路的艰难和困境。最后,诗人以“泣涕纵横流”结束,情感之深、愁绪之重,令人感同身受,传达了诗人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阳动万物:春天的阳光唤醒了所有生命。
  2. 众草昔巳抽:各种草木开始抽芽,展现出春的生机。
  3. 嘤鸣亦和悦:鸟儿的鸣叫声也显得欢快。
  4. 我何独怀忧:而我却独自感到忧愁,形成对比。
  5. 鲸鲵未菹醢:大海中的鲸鱼和鲵鱼尚未被捕捉,暗示着不安。
  6. 豺狼满山丘:山丘上危险的豺狼横行,象征着社会动荡。
  7. 凤凰窜荆棘:美好的凤凰却被迫逃入荆棘,隐喻不幸。
  8. 乌鸢自相求:乌鸦在相互追逐,暗示着竞争或困境。
  9. 浮云蔽苍穹:浮云遮住了天空,象征着阻碍与困扰。
  10. 天路阻且脩:通往理想的道路艰难险阻。
  11. 风沙日暮起:黄昏时分风沙卷起,环境恶劣。
  12. 铩羽安所投:失去了归宿,心中迷茫。
  13. 悲来怛中怀:悲伤涌现,心中充满苦楚。
  14. 泣涕纵横流:眼泪横流,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生机与个人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情感,如浮云、豺狼等。
  • 比喻:将社会动荡与自然现象结合,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生机的感慨与对现实社会的忧虑,表现了个人在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痛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动荡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阳:象征新生与希望。
  2. 豺狼:象征社会的残酷与威胁。
  3. 凤凰:象征美好与吉祥,但在此处却暗示了遭遇不幸。
  4. 浮云:象征阻碍与困扰。
  5. 风沙:暗示环境的恶劣与人生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阳动万物”中的“春阳”指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2. “豺狼满山丘”中,豺狼象征什么? a) 美好
    b) 危险
    c) 安宁
    d) 快乐

  3. 诗中“泣涕纵横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愤怒
    d) 安静

答案

  1. c) 春天
  2. b) 危险
  3.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刘基的《癸巳正月在杭州作四首》与杜甫的《春望》都是描写春天的作品,但刘基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忧虑与社会动荡的关系,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境遇。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