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诗五首送高则诚南征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9:58:02

江乡积阴气,二月春风寒。

壮士缦胡缨,伐鼓开洪澜。

长风翼万轴,撇若横海翰。

马衔伏猿门,翊卫森牙官。

仗钺指天狼,怒发冲危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乡积阴气,二月春风寒。
壮士缦胡缨,伐鼓开洪澜。
长风翼万轴,撇若横海翰。
马衔伏猿门,翊卫森牙官。
仗钺指天狼,怒发冲危冠。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的故乡,阴云密布,二月的春风令人感到寒冷。壮士们佩戴着华丽的胡缨,击鼓声响起,仿佛在开创一场气势磅礴的战斗。长风如同万架巨帆,横扫海面。马儿衔着伏击的信号,护卫队伍严阵以待。手握战斧,直指天狼星,愤怒的头发冲天而起,显得格外威风凛凛。

注释:

  • 江乡:江边的故乡。
  • 积阴气:指空气中弥漫着阴霾的气息。
  • 壮士:指勇敢的士兵。
  • 缦胡缨:华丽的装饰,通常指用在头上或衣服上的饰物。
  • 伐鼓:敲鼓,表示出征或开战的号令。
  • 洪澜:形容气势磅礴的波涛。
  • 长风翼万轴:长风像无数的船帆一样。
  • 伏猿门:伏击的信号,暗指对敌人的警惕。
  • 翊卫:指护卫。
  • 森牙官:形容护卫队伍的威严。
  • 仗钺:指手持斧头。
  • 天狼:天上星宿的象征,常用来指敌人。

典故解析:

“天狼”在古代天文学中是指天狼星,古人认为这是凶星,常用来象征敌人或灾难。这里指的是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和对战斗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1375),字士俊,号季高,元代诗人、政治家,因其在明初的贡献而受到后世敬仰。他的诗风多表现豪放之气,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末明初,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许多士人投身于南征北战,诗中表现了壮士的英勇和对未来的决心。

诗歌鉴赏:

《从军诗五首送高则诚南征 其二》展现了战士在春风中出征的壮丽场面,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军事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壮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激昂情绪。开篇的“江乡积阴气,二月春风寒”通过描绘阴霾天气,渲染了战士出征的艰辛与冷酷,而“壮士缦胡缨,伐鼓开洪澜”则直接表达了勇士们的豪情壮志,敲响战鼓,激起澎湃的斗志。

后半部分通过“长风翼万轴,撇若横海翰”及“仗钺指天狼”,将壮士的勇猛与大自然的力量结合,展现出一种与天地相融的气势,体现了诗人对壮士奋勇向前的期待与信心。整首诗情感激昂,语言铿锵有力,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乡积阴气:指江边的故乡被阴霾笼罩,象征着动荡的社会环境。
  2. 二月春风寒:二月春风依旧寒冷,暗示出征的艰难和不易。
  3. 壮士缦胡缨:壮士的装扮华丽,显示出他们的英勇和自信。
  4. 伐鼓开洪澜:击鼓声响起,意味着战斗的开始,展现出气势。
  5. 长风翼万轴:长风如同无限的船帆,象征着壮士们的勇猛与气概。
  6. 马衔伏猿门:马匹准备伏击,显示出战士们的警惕和准备。
  7. 翊卫森牙官:护卫队伍整齐有序,显示出战争的严谨。
  8. 仗钺指天狼:士兵手握战斧,指向敌人,表现出愤怒和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风比作万轴船帆,增强了气势。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夸张:将情感夸大,表现出壮士的豪情壮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壮士出征的豪情和对未来胜利的渴望。通过描绘战士们在春寒中出征的场景,体现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江乡:故乡的惆怅与离别。
  • 春风:象征生命与希望,同时也与寒冷形成对比。
  • 壮士:代表勇敢和无畏,象征着英雄气概。
  • 长风:自然力量的象征,增强了壮士冲锋的气势。
  • :战斗的工具,象征着出征的准备与警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仗钺指天狼”中的“天狼”指代什么?

    • A. 朋友
    • B. 敌人
    • C. 自然
    • D. 亲人
  3.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惆怅
    • B. 豪情
    • C. 伤感
    • D. 平静

答案

  1. C. 元代
  2. B. 敌人
  3. B. 豪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现了壮士出征的豪情。
  • 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壮志未酬。

诗词对比

  • 《出塞》(王昌龄)与《从军诗》在情感上都表现了对战争的期待与对故乡的思念,前者更侧重于对离别的感伤,而后者则更加强调壮士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基的生平与作品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