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世之二》

时间: 2025-01-01 12:05:41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事由天莫强求,
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
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
各自回头看后头。

白话文翻译:

万事都由上天安排,不要强求;
何必辛苦地去用计谋?
每天吃饱三餐就应知足,
只要有一帆风顺就该满足。
生活中的事何时才能结束?
伤害别人,自己又何时能休?
冤仇应该解开而不应结下,
大家各自回头看看过去吧。

注释:

  • 万事由天:一切事情都由上天决定。
  • 莫强求:不要强求,指不要过于执着。
  • 苦苦用机谋:辛苦地用计谋,指不必要的算计。
  • 饱三餐饭:每天吃饱三餐,强调知足常乐。
  • 帆风便可收:有一帆风顺的机会就该满足。
  • 生事事生何日了:生活中的烦恼何时才能结束。
  • 冤家宜解不宜结:冤仇应该解开而不应结下。
  • 各自回头看后头:各自反思过去的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才华横溢,尤其以诗歌和绘画而闻名。唐寅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也有细腻温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之时,唐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叹世之二》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开篇便以“万事由天莫强求”点明主题,作者主张顺其自然,不必强求。接着通过“饱三餐饭常知足”表达了知足常乐的观念,强调生活中应有的满足感。诗中提到“生事事生何日了”,反映了对生活烦恼的无奈,暗示人生的烦恼与痛苦是常态,难以避免。

在后半部分,作者提到“冤家宜解不宜结”,则是在提醒人们珍惜人际关系,劝诫人们不应轻易结怨,而应以和解为重。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意象,使得思想更加具体而生动。唐寅以其特有的洒脱与睿智,让读者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处世的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万事由天莫强求”:强调命运的不可控,劝人放下执念。
    • 第二句“何须苦苦用机谋”:反对用计谋去追求不必要的东西。
    • 第三句“饱三餐饭常知足”:提倡知足,享受生活的简单快乐。
    • 第四句“得一帆风便可收”:只要有小小的顺利,就该满足。
    • 第五句“生事事生何日了”:对生活中烦恼的不安和思考。
    • 第六句“害人人害几时休”:伤害他人也会反过来伤害自己。
    • 第七句“冤家宜解不宜结”:主张和解而非结怨。
    • 第八句“各自回头看后头”:反思过去,珍惜当下。
  • 修辞手法

    • 使用对仗,如“冤家宜解不宜结”,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生活中的烦恼和关系以生命,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 主题思想: 诗歌强调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同时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提出了和解的建议。整体情感基调为淡泊明志,劝人珍惜生活。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象征命运,意味着人难以掌控的外部力量。
    • 三餐:代表生活的基本需求,强调知足。
    • :象征顺利和成功,寓意在生活中应有的满足感。
    • 冤家:象征人际关系的复杂,提醒人们珍惜和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饱三餐饭常知足”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努力奋斗
    B. 知足常乐
    C. 追求奢华

  2. “冤家宜解不宜结”这句话主要是劝人们:
    A. 记仇
    B. 和解
    C. 忍耐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畅快与知足。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唐寅的《叹世之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在主题上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但唐寅更侧重于人际关系与知足,而王维则多描绘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唐寅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唐寅及其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