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寻太白道士》

时间: 2025-01-04 12:59:56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白话文翻译:

在雪夜的朦胧中,我沿着小路寻找师父,方向是杏树的东边。石坛旁静静地连着竹林,祭火把山头照得通红。我再次叩拜,打开金箓,焚香请求玉童的帮助。蓬瀛三岛可以到达,天地之间似乎融为一体。别的客人曾留下药物,遇到船只时或许能借到风。出游时居住在鹤上,避祸时则躲入羊群。经过洞口时我不由得回头,登门时却未曾明白。桑田如果可见,沧海又何时能空。

注释:

  • 雪路:指在雪中的道路,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杏树东:指寻找师父的方向,杏树是传统中常见的象征。
  • 石坛:祭祀的场所,常与道教仪式相关。
  • 醮火:道教的祭火仪式,象征着驱邪避灾。
  • 金箓:道教的法符,具有神秘和权威的象征。
  • 蓬瀛三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道教理想的境界。
  • 玉童:道教中的小神童,负责传递祈愿。
  • 桑田与沧海:象征着人生的变迁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官至翰林学士,作品多涉及道教和自然,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表达对道教理念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雪夜,诗人怀着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寻找他的道教师父,体现了诗人对道教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诗歌鉴赏:

《雪夜寻太白道士》是一首充满道教色彩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雪夜、寻找师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道教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师道的崇敬。开头两句“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通过雪夜朦胧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寻师之旅,杏树作为标志性意象,既是方向的标识,也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接下来的“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则通过静谧的环境与祭火的鲜红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诗人对道教仪式的描写,表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整个诗篇中,诗人对“蓬瀛三岛”的向往与对别客曾留药的回忆,反映了他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追求,也暗示了与他人交往中的孤独与渴望。最后几句“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则以哲理的思考结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体现了道教哲学的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描绘雪夜中寻找师父的情景,暗示着诗人心中的迷茫。
    •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描绘祭坛的静谧和祭火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营造神秘氛围。
    •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表达对道教仪式的重视,体现了对灵界的祈求。
    • “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渴望进入道教理想的仙境,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
    •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回忆与他人的交往,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复杂。
    •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象征着追求隐逸生活与避世的愿望。
    •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揭示人生的无常,表达人生哲理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形成音韵和谐的对比。
    • 意象:雪、竹、火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比喻:将人生的变迁比作“桑田”和“沧海”,富含哲理。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与孤独,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 杏树:代表生机与方向,象征希望。
  • 石坛:道教仪式的场所,体现崇高的宗教信仰。
  • 醮火:象征神圣与力量,代表对神灵的祈求。
  • 蓬瀛三岛:传说中的仙境,体现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蓬瀛三岛”象征什么? A. 现实中的地方
    B. 道教理想的境界
    C. 诗人的家乡

  2. 填空题:诗中“再拜开金箓,焚香使__”中的空白应填入哪个词?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雪路”象征着诗人的迷茫。 (是/否)

答案:

  1. B
  2. 玉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端的诗歌都体现了对道教的向往,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与洒脱,而李端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唐代诗人作品,提供背景与评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古典诗词的流派与风格进行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