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李端〔唐代〕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迟迟云外尽,杳杳树中生。
残月暗将落,空霜寒欲明。
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白话文翻译:
这条通往巴水的道路在天边延伸,夜晚的猿声使我思念这位客人。云彩在远处慢慢消散,树林中却依然隐约可见。残月即将暗淡地落下,空中的霜寒意渐显。楚地的人们都掩面流泪,听到猿声的第三声。
注释:
- 巴水:指的是巴江,流经今四川一带。
- 啼猿:猿的叫声,常常被用来表达离别的哀伤。
- 迟迟:缓慢的样子。
- 杳杳:形容隐秘而遥远。
- 残月:指夜间未完全消逝的月亮。
- 空霜:形容霜气弥漫的状态。
- 楚人:指楚地的人,文中用以代表思念和悲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字季长,号青山,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后隐居。李端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以及人情冷暖,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于李端送别友人之际,正值夜晚,猿声悲鸣,增添了离别的愁绪,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送客赋得巴江夜猿》通过描绘巴水沿途的自然景色与猿声,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开篇以“巴水天边路”引出景色,展现出一幅远望的图景。接着“啼猿伤客情”,将猿的哭叫与离别的情感紧密相连,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伤感。
诗中“迟迟云外尽,杳杳树中生”一句,描绘了云彩慢慢散去,树木在夜色中隐约可见的情景,给人以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象征着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而“残月暗将落,空霜寒欲明”则引入了夜晚的氛围,残月即将消逝,清冷的霜气逐渐显露,营造了一个孤寂且怅然的意境。
最后一句“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将情感推向高潮,楚地的人民因猿声而流泪,表明离别不仅是个人的悲伤,更是共鸣于众的情感。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哀愁,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巴水天边路:描绘出巴江的景色,表达出远行的意象。
- 啼猿伤客情:猿声与离别情感相结合,突显了思念之情。
- 迟迟云外尽:云彩缓缓散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远方的归途。
- 杳杳树中生:树林中隐约可见,表现出孤独和模糊的感觉。
- 残月暗将落:夜晚的月亮即将消失,暗示着离别的终结。
- 空霜寒欲明:清冷的霜气象征着孤寂的心情。
- 楚人皆掩泪:提到楚地人民的悲伤,强调离别的普遍性与共鸣。
- 闻到第三声:猿声的反复,使悲伤情感更加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猿声比作离别的哀伤,增强情感表达。
- 拟人:猿声被赋予情感,象征着人类的思念与悲伤。
- 对仗:如“迟迟云外尽,杳杳树中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猿:象征着孤独与离别的哀伤。
- 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霜:代表着寒冷与孤寂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巴水”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河南
- C. 河北
- D. 云南
-
“啼猿伤客情”中的“啼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天气
-
诗中提到的“楚人”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人?
- A. 楚地
- B. 齐地
- C. 魏地
- D. 蜀地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更多地体现在家国情怀。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尽管主题相似,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