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望春楼外沧波》
时间: 2025-01-04 11:13: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望春楼外沧波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望春楼外沧波,旧年照眼青铜镜。
炼成宝月,飞来天上,银河流影。
绀玉钩帘处,横犀尘天香分鼎。
记殷云殿锁,裁花翦露,曲江畔春风劲。
槐省。红尘昼静,午朝回吟生晚兴。
春霖绣笔,莺边清晓,金狨旋整。
阆苑芝仙貌,生绡对绿窗深景。
弄琼英数点,宫梅信早,占年光永。
白话文翻译:
在望春楼外,波涛汹涌,往年映照着青铜镜的景象。
炼制成的宝月,飞到天空,银河的影子在流动。
在绀玉制成的钩帘下,香气如天香散发。
记得殷云殿的锁,裁剪花瓣,露珠在春风中轻舞。
槐树下,红尘中一片宁静,午后的吟唱,带来晚间的兴致。
春雨如绣笔,莺鸟在清晨的边缘,金色的狨子在游玩。
阆苑中的仙女,宛如生绡,与绿窗的深邃景色相对。
玩弄着几点琼英,宫梅早已信号,象征着岁月的永恒。
注释:
- 沧波:形容波涛汹涌的样子。
- 青铜镜:古代镜子,用青铜制成,能映照出当时的景象。
- 炼成宝月:形容月亮如宝石般的美丽。
- 绀玉:一种深蓝色的美玉,常用于装饰。
- 横犀尘:横放的犀牛角般的尘香,意在形容香气的浓郁。
- 曲江:指曲江河,流经长安,是诗人常吟咏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湘庐,宋代南宋时期的词人,与李清照、陆游同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水龙吟·望春楼外沧波》创作于春天,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往年时光的追忆,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水龙吟·望春楼外沧波》是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开篇以“望春楼外沧波”引入,波涛的壮阔与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通过“旧年照眼青铜镜”这一句,诗人借用青铜镜的反射,表达了对往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视。
词中“炼成宝月,飞来天上,银河流影”描绘了月光的美妙和流动,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意境。此后,诗人使用“绀玉钩帘处,横犀尘天香分鼎”来表现春日的清新与芬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令人神往。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流畅的意象,构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清幽与淡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春楼外沧波:望春楼外的波涛,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旧年照眼青铜镜:过去的光景如青铜镜般清晰可见,隐含对往年春光的追忆。
- 炼成宝月,飞来天上:形容月亮如宝石般璀璨,飞向天空。
- 银河流影:银河的影子在流动,增添了诗句的动感与美感。
- 绀玉钩帘处:在深蓝色的钩帘下,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横犀尘天香分鼎:犀角一样的香气四散,象征春天的芬芳。
- 记殷云殿锁:回忆起殷云殿的锁,暗示着对过去的留恋。
- 裁花翦露:春花和露珠的裁剪,展现春天的生机。
- 曲江畔春风劲:曲江边的春风劲吹,象征春天的活力。
- 槐省:槐树下的宁静,暗示诗人的闲适心境。
- 红尘昼静:世俗的宁静,体现出内心的平和。
- 午朝回吟生晚兴:吟唱的乐趣在午后回荡,生发出晚间的兴致。
- 春霖绣笔:春雨如同绣笔,描绘出自然的美好。
- 莺边清晓:黄莺在清晨的边缘,增添了春的气息。
- 金狨旋整:金色的狨子在玩耍,象征春天的活泼。
- 阆苑芝仙貌:仙女的美丽如同芝草般芬芳。
- 生绡对绿窗深景:生绡与绿窗的深远景致相对,增添了层次感。
- 弄琼英数点:玩弄着几点琼英,描写春花的娇美。
- 宫梅信早:宫梅早已盛开,象征春天的来临。
- 占年光永:寓意着美好的时光将永恒持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炼成宝月”,用宝月比喻春天的美。
- 拟人:如“春霖绣笔”,赋予春雨以人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词中多处对仗工整,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 青铜镜:代表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反思。
- 宝月: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 银河: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空间。
- 花露:春天的细腻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铜镜”象征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对往年的怀念
C. 生活的琐碎
D. 自然的宁静 -
“春霖绣笔”中的“绣笔”指的是什么? A. 笔墨
B. 春雨
C. 春风
D. 花瓣 -
本词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忧伤
C. 怀旧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 - 李清照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写春天的美,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
- 《春江花月夜》:描绘的场景更为宏大,情感深邃且富有哲理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吴文英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