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时间: 2024-09-19 20:38:57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帐凤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作者: 顾敻 〔五代〕

庭菊飘黄玉露浓,
冷莎偎砌隐鸣蛩,
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帐凤摇红蜡滴,
惹香暖梦绣衾重,
觉来枕上怯晨钟。

白话文翻译

庭院中的菊花在秋风中摇曳,黄花在露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饱满和浓郁,
冰冷的青苔依偎在砖石上,隐约传来虫鸣声,
谁能想到在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竟能相见?
帐帘后面,蜡烛的余烬摇曳,红色的烛光滴落,
香气缭绕,温暖的梦境如绣被般沉重,
醒来时,枕边却对着晨钟感到惶恐。

注释

  • 庭菊:指庭院中的菊花,象征着秋天的气息。
  • 玉露:形容露水清澈如玉,浓重的意思。
  • 冷莎:指冷清的苔藓或莎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鸣蛩:指秋虫鸣叫。
  • 背帐:帐帘的后面。
  • 凤摇红蜡:形容蜡烛的摇曳,红蜡滴落的情景。
  • 绣衾重:指绣花的被子,因梦境而显得沉重。
  • 晨钟:早晨的钟声,象征着新的一天和即将来临的清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敻,五代时期的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被认为是当时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感情,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五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权更迭之际。诗人通过对庭院菊花、虫鸣、烛光等景象的描绘,寄托了对生命、爱恋和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诗歌鉴赏

《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是一首充满秋意与细腻情感的词作。整首词描绘了一幅秋夜庭院的宁静画面,菊花的黄、露水的浓、虫鸣的隐约,都传达出一种清幽的美感。开篇的“庭菊飘黄玉露浓”以自然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正是秋天的代表花卉。

接下来的“冷莎偎砌隐鸣蛩”,将场景进一步细化,莎草的冷清与虫鸣的隐约,似乎在诉说着孤独与寂寞,暗示着人内心的感受。词人接着发问“何期良夜得相逢”,此句不仅表达了对相遇的惊喜,也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现了人对命运安排的感慨。

在后面的描写中,“背帐凤摇红蜡滴”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蜡烛的滴落与摇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让人联想到温暖的梦境。最后“觉来枕上怯晨钟”是对即将到来的晨曦的惶恐,暗示着美好时光的结束与现实的回归。

整首词在意象上层次分明,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词中景物的美丽,更能体会到那份对短暂相聚的惋惜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庭菊飘黄玉露浓:庭院中的菊花摇曳,秋露浓厚,展现出秋天的风光。
  2. 冷莎偎砌隐鸣蛩:冷清的莎草依偎在砖石上,传来隐约的虫鸣,营造出宁静氛围。
  3. 何期良夜得相逢:对于在如此美好的夜晚相聚感到意外与珍惜。
  4. 背帐凤摇红蜡滴:帐帘后的蜡烛轻轻摇曳,红蜡滴落,象征着温暖的气氛。
  5. 惹香暖梦绣衾重:香气弥漫,温暖的梦境如绣被般沉重,表露出梦境的美好。
  6. 觉来枕上怯晨钟:醒来时,面对清晨的钟声感到惶恐,暗示着美好时光的逝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露”比喻露水的清澈与浓厚,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冷莎偎”,赋予莎草以人性化的情感,增强了情景的亲切感。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夜庭院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短暂相聚的惋惜,反映了人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菊:象征坚韧、孤独和高洁的品质。
  • 玉露:代表清澈、纯净和自然的美。
  • 鸣蛩:秋虫的鸣叫,象征寂寞和秋天的气息。
  • 红蜡:蜡烛的光芒,象征温暖与时间的流逝。
  • 晨钟:代表新的开始,暗示现实的回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顾敻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冷莎偎砌隐鸣蛩”中的“冷莎”指的是什么?

    • A. 菊花
    • B. 莎草
    • C. 露水
    • D. 秋虫
  3. 词中“何期良夜得相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惊喜
    • B. 忧伤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牧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 《红楼梦》中的诗词部分

诗词对比

  • 杜牧的《秋夕》与顾敻的《浣溪沙》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前者更多地展现了孤独的情感,后者则着重于相聚的珍贵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