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春情》

时间: 2024-09-19 20:38:57

桃李溪边驻画轮。

鹧鸪声里倒清尊。

夕阳虽好近黄昏。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

几时归去不销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春情
桃李溪边驻画轮。
鹧鸪声里倒清尊。
夕阳虽好近黄昏。
香在衣裳妆在臂,
水连芳草月连云。
几时归去不销魂。

白话文翻译:

在桃李花开的溪边停下了画舫,
在鹧鸪的鸣叫声中,酒杯也微微倾斜。
尽管夕阳美丽,但已接近黄昏。
香气飘散在衣裳上,妆饰在手臂上,
水面与芳草相连,月光与云朵相伴。
不知何时才能回去,心中惆怅难以释怀。

注释:

  •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象征春天和繁华的景象。
  • 画轮:指装饰有画的船,体现了当时的文人雅趣。
  • 鹧鸪声:鹧鸪的鸣叫声,增添了自然的音韵美。
  • 清尊:指清酒的酒杯,代表饮酒作乐的情景。
  • 妆在臂:指香气沾染在手臂上,暗示女子的妆容。
  • 销魂:形容心神被迷住,无法自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婉约并重。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春日,诗人情绪愉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归家的思念。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春情》是一首典型的春日词作,苏轼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个人的惆怅。词的开头便以“桃李溪边驻画轮”引入,桃李的花影与画舫的轻盈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美丽。接着,鹧鸪的鸣叫声为这幅春景增添了几分生动和灵动,仿佛在吟唱着春的乐章。夕阳虽美,但已近黄昏,暗示着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令人感到惋惜。此时,诗人感受到香气和妆容的细腻,升华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最后一句“几时归去不销魂”,更是点明了作者的内心纠结与对归家的渴望,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惆怅的交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桃李溪边驻画轮: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体现了诗人的雅趣。
    2. 鹧鸪声里倒清尊:自然环境与饮酒的氛围交织,增添了情趣。
    3. 夕阳虽好近黄昏:美好事物的短暂,暗示了岁月的流逝。
    4. 香在衣裳妆在臂:细节描写,展现了女子的妆容和春日的气息。
    5. 水连芳草月连云:诗人用意象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6. 几时归去不销魂:表达了归家的渴望与内心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感情相结合,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词的韵律美。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情,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归家思念的深刻感受,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带来的惆怅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桃李:象征春天与生命的繁荣。
  • 鹧鸪:代表自然的声音与春天的气息。
  • 夕阳: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珍惜。
  • 香气:象征青春与美丽的幻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桃李溪边驻画轮”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秋天的落叶
    • B. 春天的繁花
    • C. 冬天的雪景
      答案:B
  2. “几时归去不销魂”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奈
    • B. 对归家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满意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浣溪沙·春情》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情感,但李清照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怀念,而苏轼则更侧重于春景的生动与人情的交融。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词的艺术:从唐词到宋词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