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北陇田高踏水频,
西溪禾早已尝新。
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
更无留影霎时云。
卖瓜声过竹边村。
白话文翻译:
在北陇的高田上,水流频繁地被踩踏,
西溪的稻子已经早早尝了新鲜。
隔着墙壁在买酒,煮着鱼鳞。
忽然感到一阵微凉,不知从何而来的细雨,
更没有留下痕迹,瞬间的云朵又消失了。
卖瓜的声音从竹林边的村庄传来。
注释:
- 北陇:指北边的山坡,通常用来形容田地。
- 踏水频:水流被频繁踩踏,形容田地的水势。
- 禾早:稻谷早熟,表示农作物生长良好。
- 沽酒:买酒,沽即买的意思。
- 煮纤鳞:煮着鱼鳞,可能暗指用鱼做成的食物。
- 微凉:天气稍微变凉,给人以清新之感。
- 留影:留下的痕迹,这里形容细雨没有留下影响。
- 卖瓜声: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乡村生活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爱国志士。他一生经历了金朝的侵略及南宋的建立,以其豪放激昂的词风和爱国情怀著称。辛弃疾的词以情感深邃、语言鲜活、意象丰富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辛弃疾游历常山道时,表现了他在田间地头的观察与思考。其时南宋社会多变,战乱频仍,诗中透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北陇地区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反映了辛弃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开篇通过“北陇田高踏水频”描绘了田地的丰收与繁忙,展现出农民辛勤耕作的场面。接下来的“西溪禾早已尝新”,则表现了作者对农田丰收的欣喜和对生活的满足。词中的“隔墙沽酒煮纤鳞”,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乡村气息,酒和鱼的结合,也暗示了生活的简单与美好。
“忽有微凉何处雨”,此句突显了自然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微风与细雨的交替给人以清新之感,仿佛让人回归到一种宁静的状态。最后“卖瓜声过竹边村”,则以生动的乡村声音结束,带出一种生活的真实和质朴。整首词情景交融,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有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展示了辛弃疾作为一位词人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陇田高踏水频:描绘了北陇的田野高耸,水流被频繁地踩踏,展现了农田的生机。
- 西溪禾早已尝新:西溪的稻子已经成熟,暗示了丰收的喜悦。
- 隔墙沽酒煮纤鳞:隔着墙壁买酒,似乎是在享受一种轻松的生活。
- 忽有微凉何处雨:突显了自然界的变化,微凉的气息中带来一丝雨意。
- 更无留影霎时云:雨水没有留下痕迹,云彩又迅速消逝,体现了瞬息万变的自然。
- 卖瓜声过竹边村:卖瓜的叫卖声,让人感受到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拟人:“忽有微凉”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词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使得全诗更加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宁静,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动荡的思考,表现出辛弃疾对国家和家园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西溪: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 酒、鱼:生活的简单与美好,体现了乡村的淳朴。
- 雨、云:自然的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 竹边村:乡村的宁静,代表了人们的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陇”指的是哪里? A. 南方的山坡
B. 北方的山坡
C. 西方的山坡
D. 东方的山坡 -
“忽有微凉何处雨”中“微凉”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气息
B. 清新的风
C. 雨水的凉意
D. 雾气的湿润 -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城市的繁华
B. 农田的丰收
C. 战争的场景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
- 杜甫《春望》:描绘了战乱背景下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辛弃疾的作品更具豪放之气,而李清照的作品则多了一份细腻与柔情。相较之下,辛弃疾的田园描写更加生动有力,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国家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