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马入山寺,空林秋气豪。
佛灵迹在石,僧老耳垂毫。
松倚西风瘦,峰衔北岭高。
绝尘惊物静,弥觉一生劳。
白话文翻译:
下马走进山中的寺庙,空旷的树林中弥漫着秋天的豪气。
佛的灵光隐现于石头之中,年迈的僧人耳边垂着白发。
松树倚靠在西风中显得瘦弱,山峰高耸与北岭相衔接。
远离尘世的喧嚣,感受到万物的宁静,愈发觉察到自己一生的劳碌。
注释:
- 下马:指的是骑马到达后下马,表示进入寺庙。
- 豪:气势磅礴、豪情壮志。
- 佛灵:佛的神灵或佛的灵气。
- 耳垂毫:指僧人的白发,象征着年老和智慧。
- 松倚西风瘦:松树在西风中显得瘦弱,寓意孤独。
- 绝尘:远离尘世的喧嚣。
- 弥觉:更加感到。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场景与佛教的修行理念密切相关。古代寺庙常常是隐逸和修身养性之地,诗中展现了禅宗的宁静与对人生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浩,明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古诗,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山水和人文景观,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山寺之际,目的是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沉思,体现了禅宗的影子。
诗歌鉴赏:
《圆通阁》是一首描绘山寺秋景的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下马入山寺”,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身临其境。接着,诗人通过“空林秋气豪”描绘出秋天的气息,给人一种空灵、清新的感觉。诗中“佛灵迹在石”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暗示着灵性与自然的结合。
在“僧老耳垂毫”一句中,年长僧人的形象令人深感尊敬,体现了岁月的流逝与智慧的积累。接下来的“松倚西风瘦”,则通过松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最后两句“绝尘惊物静,弥觉一生劳”更是将诗人的思考深化,显现出对浮世的超脱与对人生辛劳的感慨。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秋日山寺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邃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下马入山寺:表示进入寺庙,暗示放下世俗的负担。
- 空林秋气豪:描绘秋天的气息,表现出自然的厚重感。
- 佛灵迹在石:佛教的灵气与自然石头结合,体现了内心的安宁。
- 僧老耳垂毫:年长的僧人,象征智慧与经历。
- 松倚西风瘦:松树在风中显得瘦弱,反映了孤独。
- 峰衔北岭高:山峰与北岭相接,高耸入云,象征着崇高。
- 绝尘惊物静:远离尘世的喧嚣,感悟宁静。
- 弥觉一生劳: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辛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作孤独的身影。
- 拟人:松树似乎在倾诉自己的瘦弱。
- 对仗:如“绝尘惊物静”,形成平衡的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寺:象征着清静与修道。
- 秋气: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 松树:象征着坚韧与孤独。
- 佛灵:代表着精神追求与信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马入山寺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乡村田园
B) 山中寺庙
C) 城市街道 -
“松倚西风瘦”中的松树象征了什么?
A) 丰富
B) 孤独
C) 繁荣 -
诗中提到的“绝尘”是指什么?
A) 远离喧嚣
B) 靠近城市
C) 增加烦恼
答案:
- B) 山中寺庙
- B) 孤独
- A) 远离喧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之情。
- 李白《庐山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更为豪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