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辋川作
作者: 王维 〔唐代〕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白话文翻译:
在山谷的口子,钟声稀疏而悠扬,渔夫和樵夫的身影渐渐稀少。
悠然地望向远处的山,夕阳西下,我独自向白云的方向归去。
水边的菱蔓柔弱,难以固定;杨花轻轻地随风飘飞。
东边的草地春色迷人,我满怀惆怅,关上柴门。
注释:
- 谷口:山谷的入口。
- 疏钟:稀疏的钟声,指远离的钟声。
-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象征生活中的劳动者。
- 悠然:形容心境宁静,闲适自得的状态。
- 菱蔓:指水中的菱角植物,象征柔弱。
- 杨花:杨树的花絮,随风飘扬。
- 东皋:指东边的土坡。
- 惆怅:形容心中感到忧伤、怅惘的情绪。
典故解析:
本诗虽不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白云归”可联想到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超然的生活态度,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终南山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世称“王右丞”。其诗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归辋川作》创作于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王维因政治失意而归隐,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反映了他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归辋川作》是一首充满淡淡忧伤和超然情怀的诗。在这首诗中,王维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宁静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惆怅。开头两句描绘了宁静的谷口,钟声稀疏,渔夫和樵夫的身影也逐渐稀少,暗示着人们离去,生活的喧嚣渐行渐远。这种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进一步呈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夕阳西下,白云悠悠,诗人独自一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归隐田园的理想生活。
然而,后两句中“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则透露出一丝惆怅,菱蔓的柔弱和杨花的轻盈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脆弱,表达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最后的“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更是将这种情感深化,春草的颜色美丽却掩映着心中的惆怅,柴门的关闭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绝。
整首诗情景交融,山水与心境相互映衬,展现了王维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谷口疏钟动:描述在山谷口,钟声稀疏而悠扬,引出宁静的环境。
- 渔樵稍欲稀:随着时间推移,渔夫和樵夫的身影逐渐变少,反映出生活的宁静和单纯。
- 悠然远山暮:诗人从容地望向远方的山,暗示一种超然的心境。
- 独向白云归:独自向白云归去,表达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归属。
- 菱蔓弱难定:水边的菱蔓脆弱,无法固定,隐喻生活的脆弱和无常。
- 杨花轻易飞:杨花随风飘飞,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与轻盈。
- 东皋春草色:春天东边的草色鲜亮,展现了自然的美。
- 惆怅掩柴扉:心中惆怅,关上柴门,象征对外界的隔绝与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菱蔓”和“杨花”比作脆弱的生命,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
- 拟人:钟声和杨花似乎在诉说,增添了诗的情感。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惆怅,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谷口:象征自然与宁静。
- 钟声: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菱蔓:象征脆弱与无常。
- 杨花:象征自由与漂泊。
- 春草: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自然意象在诗中常常象征着人的情感与心境,在王维的诗中,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渔樵”指的是什么? A. 渔夫和樵夫
B. 学者和隐者
C. 商人和农夫 -
“菱蔓弱难定”中“菱蔓”指的是哪种植物? A. 荷花
B. 菱角
C. 柳树 -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A. 急躁
B. 宁静与惆怅
C. 快乐与满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另一首描写自然的诗,风格相似。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李白: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李白的豪放奔放形成鲜明对比,王维更注重内心情感与自然的融合,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宏伟的气势与人生态度。
通过这些比较,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