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时间: 2025-01-17 09:54:37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州郊外游望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白话文翻译:

在凉州的郊外游览时,看到野外的老人家只有三户人家,边上的村庄也几乎没有邻居。祭神的舞蹈在村子里缭绕,箫声和鼓声在田野间回荡。人们洒酒给祭祀的狗,焚香拜木雕的人偶。女巫们纷纷起舞,舞动的罗袜在尘土中飞扬。


注释:

字词注释:

  • 野老:指乡村的老人。
  • 才三户:表示村庄非常稀少,只有三户人家。
  • 婆娑:形容舞姿轻盈,摇曳的样子。
  • 赛田神: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 洒酒浇刍狗:用酒浇灌祭祀的狗,表明对神灵的恭敬。
  • 焚香拜木人:烧香拜祭木雕的人形神像。
  • 罗袜:轻盈的袜子,舞动时扬起尘土。

典故解析:

  • 田神:即土地神,是古代中国农民祭祀的对象,象征着农田的丰收与安宁。
  • 女巫:在古代社会,女巫常被视为能够通灵和进行祭祀的女性,参与神秘宗教仪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山水诗与田园诗。王维的诗歌风格融入了佛教思想,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王维担任凉州节度判官期间,反映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中描绘了乡村的祭祀活动和自然景观,表现了王维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凉州郊外游望》是一首描写边境乡村生活的诗作,王维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诗中所见的宁静与和谐。开头通过“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展示了乡村的清幽与寂静,传达出一种孤独感和对自然的依恋。接着,诗中通过“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描绘了祭祀活动的热闹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中,诗人通过具体的动作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敬。而最后一句“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则通过女巫的舞姿,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同时暗示了乡村生活的淳朴与生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浓厚的地方色彩,展现了王维对乡土情怀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诗中既有静谧的自然景观,也有热烈的祭祀活动,展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老才三户:乡村生活的孤独,映射出人烟稀少的现实。
  2. 边村少四邻:进一步强调了村庄的荒凉,周围几乎没有邻居。
  3. 婆娑依里社:描绘村庄祭祀的场景,生动形象。
  4. 箫鼓赛田神:音乐声与祭神活动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节庆的氛围。
  5. 洒酒浇刍狗:祭祀仪式的细节,体现出对神灵的敬重。
  6. 焚香拜木人:宗教信仰的表现,木人象征着神灵的存在。
  7. 女巫纷屡舞:增添神秘的气氛,女巫的舞蹈展示了信仰的多样性。
  8. 罗袜自生尘:舞蹈的动感与自然的结合,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村生活比作一种宁静、朴素的美。
  • 拟人:舞蹈中的女巫被赋予生命,增添了诗的灵动。
  • 对仗:如“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乡村的生活与祭祀活动,表达了王维对乡土的眷恋与对自然的敬仰,展现了人们与神灵、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老:象征着乡村的宁静与孤独。
  • 田神:代表了自然的神灵,反映出人们对土地的崇敬与依赖。
  • 女巫:引入神秘色彩,代表了古代文化与信仰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边村少四邻”说明了什么?

    • A. 村庄繁荣
    • B. 村庄荒凉
    • C. 村庄有很多邻居
  2. “洒酒浇刍狗”中的“洒酒”指的是什么?

    • A. 饮酒
    • B. 祭祀
    • C. 游玩
  3. 诗中提到的“女巫”主要参与了什么活动?

    • A. 助农耕作
    • B. 舞蹈祭祀
    • C. 讲故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凉州郊外游望》描绘了边疆乡村的祭祀活动与自然景观,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而李白的《将进酒》则展现了豪放与奔放的情感,反映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两者在情感基调与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的不同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王维诗集》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凉州郊外游望》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