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别王十后遣京使累路附书
作者: 杜牧 〔唐代〕
原文展示:
重关晓度宿云寒,
羸马缘知步步难。
此信的应中路见,
乱山何处拆书看。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晨曦中,重重关隘被云雾笼罩,
瘦弱的马儿知道路途的艰难。
这封信应该在路上就能见到,
但在这纷乱的山中,哪里能打开书信来阅读呢?
注释:
- 重关:指山关,重重的关隘。
- 晓度:清晨穿越。
- 宿云寒:宿夜的寒云,形容天色阴冷。
- 羸马:形容马瘦弱,路途艰难。
- 缘知:因为知道。
- 应:应该,可能。
- 中路:路途中。
- 拆书看:打开书信来看。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无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及对他人生活的关心,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和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律诗。杜牧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的气质,也有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牧游历途中,因思念友人王十而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同时反映了当时的交通艰难与书信传递的繁琐。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严寒的清晨和艰难的旅途,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处境的理解。首句“重关晓度宿云寒”以清晨的寒冷与山关的重重叠叠,营造出一种孤寂和艰难的氛围,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接下来的“羸马缘知步步难”则通过对马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不易,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身处困境的同情。后两句“此信的应中路见,乱山何处拆书看”则表达了诗人对信件能否顺利送达的无奈与焦虑,暗示了人际关系中即使有情谊,但在现实中却难以联系的无力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景,又有人,令人感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重关晓度宿云寒”:在寒冷的清晨,重重的关隘被云雾笼罩。
- “羸马缘知步步难”:瘦弱的马儿因知道路途艰难。
- “此信的应中路见”:这封信应该在路途中见到。
- “乱山何处拆书看”:但在这乱山中,哪里能打开书信来看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比作对旅途艰辛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拟人:赋予马以人类的情感,强调旅途的艰难。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旅途的艰辛与对友人的思念,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和书信传递的艰难。
意象分析:
- 重关:象征着险阻和艰苦的旅程。
- 羸马:象征着疲惫和无奈的状态。
- 乱山:象征着复杂的环境与人生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重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马的品种
- B. 山关
- C. 城市
- D. 河流
-
“羸马缘知步步难”中的“羸”字意思是:
- A. 强壮
- B. 瘦弱
- C. 疲惫
- D. 健康
-
诗中的“此信的应中路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怨恨
- B. 希望
- C. 失望
- D. 开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本诗对比,杜甫同样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而杜牧则更为个人情感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全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