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其七》

时间: 2025-01-06 13:10:54

纤纤杨柳让风梳,多似女儿初。

花溪香染青莎岸,掬便是,一捧珍珠。

人脸照如花面,不须粉黛轻敷。

曾经羞涩问痴予:桃靥胜花无?

缘何一见教长别,分南北,雁字传书。

任我如花开谢,至今不肯相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其七
作者:崔荣江

纤纤杨柳让风梳,多似女儿初。
花溪香染青莎岸,掬便是,一捧珍珠。
人脸照如花面,不须粉黛轻敷。
曾经羞涩问痴予桃靥胜花无?
缘何一见教长别,分南北,雁字传书。
任我如花开谢,至今不肯相濡。

白话文翻译:

纤细的杨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就像初出闺阁的少女。
花溪的香气染透了青色的莎岸,俯身一捧,便如同捧起了珍珠。
她的脸庞如花般娇美,根本不需要粉黛化妆。
曾经害羞地问我,桃花的脸颊比花儿更美吗?
为什么一见面就要长久分离,南北隔绝,只能通过雁字传书?
纵使我如花般地盛开凋谢,至今仍不愿意与你共同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纤纤:形容细长柔美的样子。
  • :此处指风轻轻地拂动柳条。
  • :捧起。
  • 珍珠:用来比喻溪水的清澈和美丽。

典故解析:

  • 桃靥:指桃花般红润的面颊,常用以形容女子的美丽。
  • 雁字传书:古代用雁群的南北飞行来比喻书信的往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风格著称,作品常常展现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崔荣江对生命与情感的思索之际,反映了他对逝去青春和爱恋的怀念。

诗歌鉴赏:

《风入松 其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丽与离别的深刻感受。开篇以“纤纤杨柳”引入,描绘出春日的柔美和女性的娇媚,仿佛在与自然进行对话。接着通过“花溪香染青莎岸”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环境,传达出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中“人脸照如花面,不须粉黛轻敷”,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暗示着自然之美远胜于人工修饰。后面的“曾经羞涩问痴予桃靥胜花无?”则体现了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诗人以“任我如花开谢,至今不肯相濡”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优雅的外表下蕴藏着深邃的情感与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纤纤杨柳让风梳:描绘春风轻拂杨柳,展现自然的柔美。
  2. 多似女儿初:将杨柳比喻为初出茅庐的少女,暗示青春的美好。
  3. 花溪香染青莎岸:花香飘散,营造出迷人的自然氛围。
  4. 掬便是,一捧珍珠:比喻溪水的清澈与闪亮。
  5. 人脸照如花面:形容女子的美丽,强调自然美。
  6. 不须粉黛轻敷:表明自然美无需化妆。
  7. 曾经羞涩问痴予桃靥胜花无?:反映对美丽的自我怀疑与追求。
  8. 缘何一见教长别:表露对离别的无奈。
  9. 分南北,雁字传书:象征两地相隔的沟通。
  10. 任我如花开谢,至今不肯相濡:表达对爱情的执念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脸照如花面”将人比作花,突出美感。
  • 拟人:风梳柳,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分南北,雁字传书”,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青春的美好与爱情的无奈,结合自然的景色,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柔美与青春。
  • 花溪:象征自然的美与和谐。
  • 珍珠:代表美好而珍贵的东西。
  • 桃靥:象征美丽的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纤纤杨柳让风梳”中,杨柳的形象代表了什么?
    A. 严肃 B. 优雅 C. 狂野

  2. 诗中提到的“雁字传书”指的是什么?
    A. 写信 B. 旅行 C. 拍照

  3. 诗人通过“人脸照如花面”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美 B. 人工美 C. 传统美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崔荣江的《风入松 其七》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细腻情感,但崔的诗更注重自然的描绘,李则更关注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崔荣江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