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其四》

时间: 2025-01-06 12:18:45

纤云瘦月细风凉,入苑曳花裳。

欲倾花畔听花语,却听得、促织凄惶。

未理伤怀情绪,又添久别惆怅。

相思一惹便难忘,竟夜影芸窗。

管毫松墨生宣纸,怎生写、寸寸肝肠?

恨隔伊人千里,今宵不渡苍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其四
作者: 崔荣江

纤云瘦月细风凉,入苑曳花裳。
欲倾花畔听花语,却听得促织凄惶。
未理伤怀情绪,又添久别惆怅。
相思一惹便难忘,竟夜影芸窗。
管毫松墨生宣纸,怎生写寸寸肝肠?
恨隔伊人千里,今宵不渡苍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微凉的夜晚,纤细的云与瘦弱的月光交织在一起,微风拂过,带来花香。诗人想要在花旁倾听花的低语,却不料只听到虫鸣的凄切。虽然心中有伤感未曾理会,但思念的情绪又让他倍感惆怅。相思的涟漪一旦泛起,便难以忘怀,整夜只能对着窗影发呆。面对宣纸与笔墨,他无从书写心中寸寸肝肠的苦楚。隔着千里远方,今夜的思念却无法渡过那苍茫的距离。

注释

  • 纤云:细薄的云朵,形容天气清冷。
  • 瘦月:指月亮显得瘦弱,可能是指月光微弱。
  • :拖曳,形容花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 促织:蟋蟀,夜晚的虫鸣声,带有凄凉感。
  • 惆怅:伤感、忧愁的心情。
  • 寸寸肝肠:比喻心中的苦楚,形容思念之深。
  • 苍茫:广阔而模糊的状态,形容距离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荣江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古体诗词,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著称。他的诗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现代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因思念远方的爱人而感到孤独与惆怅。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的氛围。

诗歌鉴赏

《风入松 其四》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念与孤独之情。开篇以“纤云瘦月细风凉”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诗人想在花旁倾听花的低语,却听到了促织的鸣叫,这种意外的声音让他更加感到孤寂与悲凉。

接着,诗人提到“未理伤怀情绪,又添久别惆怅”,这句令人感受到思念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远方爱人的渴望与无奈。相思之情如潮水般涌来,让他“竟夜影芸窗”,无法自拔。

最后两句“管毫松墨生宣纸,怎生写寸寸肝肠”,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创作的无奈,面对笔纸,他却无从下笔,思念的情感难以用文字表达。最后一句“恨隔伊人千里,今宵不渡苍茫”,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远方爱人深切的渴望,以及因距离而生的无奈。

整首诗用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纤云瘦月细风凉”:描绘了清冷的夜晚气息,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入苑曳花裳”:花的摇曳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与柔情。
    • “欲倾花畔听花语,却听得促织凄惶”:期待与自然的对话,却遭遇孤寂的虫鸣。
    • “未理伤怀情绪,又添久别惆怅”:思念的情绪不断增加,无法释怀。
    • “相思一惹便难忘”:思念一触即发,难以忘记。
    • “竟夜影芸窗”:整夜对着窗影,无法入眠。
    • “管毫松墨生宣纸,怎生写寸寸肝肠?”:面对思念的情感,无从表达的无奈。
    • “恨隔伊人千里,今宵不渡苍茫”:因距离而生的无奈与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纤云瘦月”比喻清冷的夜晚,增强情感深度。
    • 拟人:花与虫鸣似乎在对话,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奈,反映了爱情中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 纤云瘦月:象征着清冷的夜晚,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孤独。
  • 花裳:代表着美好的记忆与温暖的情感。
  • 促织:虫鸣声代表着孤独与凄凉的情绪。
  • 影芸窗:窗影暗示着思念的沉重与无奈。
  • 千里:象征着遥远的距离与无法跨越的障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崔荣江
    • C) 杜甫
  2. “促织”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孤独
    • C) 喜悦
  3. 诗中提到的“纤云瘦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热情
    • B) 孤独与清冷
    • C) 幸福

答案

  1. B) 崔荣江
  2. B) 孤独
  3. B) 孤独与清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相思》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崔荣江的《风入松 其四》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李白更直接地表露出对故乡的思念,而崔荣江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风格各有千秋。两者都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孤独与情感,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by 刘海洋
  • 《现代诗歌研究》 by 张华
  • 《唐诗三百首》选注与解读 by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