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鹰 徐夤 〔唐代〕
害物伤生性岂驯,且宜笼罩待知人。 惟擒燕雀啖腥血,却笑鸾皇啄翠筠。 狡兔穴多非尔识,鸣鸠脰短罚君身。 豪门不读诗书者,走马平原放玩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只鹰的特性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鹰因其伤害生物、破坏生命的天性而难以驯服,但它应该被关在笼子里等待真正了解它的人。鹰捕食燕雀,享受鲜血,却嘲笑那些高贵的鸾鸟啄食翠竹。狡猾的兔子藏身之处多,不是鹰能轻易识破的,而那些短脖子的斑鸠则因为鹰的存在而受到惩罚。那些豪门子弟不读书,却频繁地在平原上骑马放鹰玩耍。
注释
- 害物伤生:指鹰捕食其他生物。
- 性岂驯:指鹰的天性难以驯服。
- 笼罩:指将鹰关在笼子里。
- 知人:指了解鹰的人。
- 燕雀:小鸟,比喻弱小。
- 啖腥血:吃带血的肉。
- 鸾皇:传说中的神鸟,比喻高贵。
- 翠筠:翠绿的竹子。
- 狡兔穴多:狡猾的兔子有很多藏身之处。
- 鸣鸠脰短:斑鸠的脖子短。
- 罚君身:指因鹰的存在而受到威胁。
- 豪门:富贵人家。
- 走马平原:在平原上骑马。
- 放玩频:频繁地放鹰玩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夤是唐代诗人,其诗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善于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深刻的社会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通过对鹰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和动物的态度,以及豪门子弟的生活方式。诗中鹰的形象既是对自然界生物的描绘,也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鹰的描绘,展现了鹰的野性和力量,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这种力量的控制和利用。诗中“害物伤生性岂驯”一句,直接点出了鹰的天性难以驯服,而“且宜笼罩待知人”则表达了人类对鹰的控制和期待。后文通过对鹰捕食燕雀、嘲笑鸾皇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鹰的野性和独立性。最后两句通过对豪门子弟的描述,揭示了社会对鹰的利用和误解,以及豪门子弟对知识的忽视和对娱乐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对鹰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害物伤生性岂驯:直接描述鹰的天性,指出其伤害生物、破坏生命的特性难以驯服。
- 且宜笼罩待知人:建议将鹰关在笼子里,等待真正了解它的人。
- 惟擒燕雀啖腥血:描述鹰捕食燕雀,享受鲜血的场景。
- 却笑鸾皇啄翠筠:鹰嘲笑那些高贵的鸾鸟啄食翠竹,暗示鹰的野性和独立性。
- 狡兔穴多非尔识:狡猾的兔子有很多藏身之处,不是鹰能轻易识破的。
- 鸣鸠脰短罚君身:斑鸠因为鹰的存在而受到威胁。
- 豪门不读诗书者:指豪门子弟不读书。
- 走马平原放玩频:频繁地在平原上骑马放鹰玩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燕雀”比喻弱小,“鸾皇”比喻高贵。
- 拟人:如“却笑鸾皇啄翠筠”中鹰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害物伤生性岂驯,且宜笼罩待知人”中的对仗结构。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鹰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控制和利用,以及社会对知识的忽视和对娱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鹰:象征野性和力量。
- 燕雀:象征弱小。
- 鸾皇:象征高贵。
- 翠筠:象征高洁。
- 狡兔:象征狡猾。
- 鸣鸠:象征弱小和受威胁。
- 豪门:象征富贵和无知。
- 走马平原:象征娱乐和放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害物伤生性岂驯”一句,描述了鹰的什么特性? A. 温顺 B. 野性 C. 高贵 D. 狡猾
-
诗中“却笑鸾皇啄翠筠”一句,鹰在嘲笑什么? A. 燕雀 B. 鸾皇 C. 狡兔 D. 鸣鸠
-
诗中“豪门不读诗书者”一句,指的是什么人? A. 读书人 B. 豪门子弟 C. 农民 D. 猎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画鹰》:通过对画中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力量的向往。
- 李白《观放白鹰二首》:通过对放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徐夤《鹰》与杜甫《画鹰》:两者都通过对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但徐夤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象,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徐夤的《鹰》这首诗,包括其原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