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去》

时间: 2025-01-19 17:57:42

粉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

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

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粉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
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
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窗外的轻纱与朋友隔着,轻声细语。我们再一次约定在青翠的草地上相见。然而,无论在哪里相逢,最终都是为了分别。心中恨意深重,却无法用文字尽诉,宠爱到极致反而多了疑虑。对桃源的惆怅,只能在梦中相知。

注释:

  • 粉纭:指轻纱,形容窗帘的细腻。
  • 蹋青:在草地上行走,形容轻松自在的约定。
  • 欲去时:指分别的时刻,暗示离别的苦涩。
  • 恨深书不尽:恨意深重,无法用书信表述完全。
  • 宠极意多疑:过于宠爱,反而产生怀疑的心态。
  • 桃源路:指理想的隐居之地,桃花源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的归宿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字仲明,号阮亭,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友情与离别的深刻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再相逢的期待和对分别的惆怅,展现了唐代文人对情感细腻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欲去》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诗的开头用“粉纭隔窗语”描绘了一个温柔的场景,窗外的轻纱似乎遮挡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又让人感受到亲密的交流。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为后文的情感奠定了基础,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重约蹋青期”一句,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期盼重逢的美好愿望,草地的青翠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无非欲去时”却展现了分别的无奈。这种期待与无奈的反差,让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在情感的深入,诗人感叹“恨深书不尽”,显示了他内心的复杂与沉重。尽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却难以用文字表达,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奈。而“宠极意多疑”则揭示了在亲密关系中,过于的宠爱反而会引发多余的疑虑,体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不安。

最后一句“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更是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结合在一起,桃源象征着理想世界,而梦中的相知则让人感到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抒发深切的情感外,也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粉纭隔窗语:轻纱窗帘隔着彼此的言语,营造出一种亲密却遥远的氛围。
  2. 重约蹋青期:再次约定在草地上相聚,表达出对重逢的期待。
  3. 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无论在哪里相遇,最终都逃不过分别的命运。
  4. 恨深书不尽:内心的怨恨难以用书信表述,与他人沟通的困难。
  5. 宠极意多疑:过于宠爱导致对对方的疑虑,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6. 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只有在梦中才能相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窗外的轻纱比作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对仗:如“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重逢的期待与分别的苦涩,探讨了亲密关系中的不安与怀疑,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粉纭:象征温柔与亲密。
  • 青期:象征希望与重逢。
  • 桃源:象征理想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粉纭隔窗语”中的“粉纭”指什么? A. 纸张
    B. 轻纱
    C. 花瓣

  2. “重约蹋青期”中“青期”指的是什么场景? A. 春天的草地
    B. 秋天的树林
    C. 冬天的雪地

  3.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世界
    C. 商业繁荣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韩偓的《欲去》与李白的《送友人》均涉及离别主题,但前者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述,后者则更侧重于壮阔的情感表达。两者在情感的深度与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韩偓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