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商总郎三首 百寻浮玉三更月,万里长江一色秋。 照映此心须此水,不妨小泊读书舟。
白话文翻译:
百寻高的浮玉山,三更时分挂着明月,万里长江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片秋色。 这江水照映着我的心,需要这样的水来映照,不妨让读书的小舟在此稍作停泊。
注释:
- 百寻:形容极高,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浮玉:指山,形容山高如浮在空中。
- 三更月:指深夜的月亮。
- 一色秋:形容秋天的景色一片萧瑟。
- 照映此心:指江水映照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小泊:短暂停泊。
- 读书舟:指载着诗人读书的小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约1186-1269),字舜俞,号平斋,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擅长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在送别商总郎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商总郎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诗中的“照映此心须此水”一句,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需要这样的自然美景来映照和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晚的山水为背景,通过“百寻浮玉三更月,万里长江一色秋”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高远、辽阔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照映此心须此水”的表达,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表达了在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最后一句“不妨小泊读书舟”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寻浮玉三更月”:描绘了夜晚的高山和明月,通过“百寻”形容山的高耸,“三更月”则点明了时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 “万里长江一色秋”:以“万里”形容长江的辽阔,“一色秋”则表达了秋天的萧瑟和统一色调,增强了诗的意境。
- “照映此心须此水”: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江水相联系,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需要这样的自然美景来映照和寄托。
- “不妨小泊读书舟”:最后一句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百寻浮玉”比喻山的高耸,“万里长江”比喻江的辽阔。
- 对仗:“百寻浮玉三更月,万里长江一色秋”中,“百寻”与“万里”,“浮玉”与“长江”,“三更月”与“一色秋”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和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诗中的“照映此心须此水”一句,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需要这样的自然美景来映照和寄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百寻浮玉:高耸的山,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 三更月:深夜的月亮,象征着静谧和孤独。
- 万里长江:辽阔的江,象征着无尽和流动。
- 一色秋:秋天的景色,象征着萧瑟和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百寻浮玉”指的是什么? A. 高山 B. 月亮 C. 江水
- “照映此心须此水”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江水的喜爱 B. 诗人内心的情感需要自然美景来映照 C.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最后一句“不妨小泊读书舟”表达了什么态度? A.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B. 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C. 诗人超然物外的态度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送别时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王维《送别》: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洪咨夔的《送商总郎三首》:两者都以夜晚的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送别时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郁,洪咨夔的诗则更加清新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咨夔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