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行》

时间: 2024-09-19 21:45:28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意思解释

早春行

作者: 王维 〔唐代〕


原文展示: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白话文翻译:

紫梅刚刚开放,黄鸟的歌声依然有些生涩。
哪家的姑娘在折杨柳,玩弄春光仿佛都来不及。
我爱水边看妆的姿态,映在花前显得娇羞。
香气怕被风吹散,衣服愁苦地沾湿露珠。
在玉闺青门之内,日落时香车驶入。
游荡在思念中,更加增添了相思,泪水模糊了彩帷。
梦中常常忆起你,归来的时候更添疑惑。
比不上红檐下的燕子,在绿草上双双栖息的时光。


注释:

  • 紫梅:指的是紫色的梅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黄鸟:指黄鹂,春天的鸟类,歌声清脆。
  • 折杨女:指的是折柳的少女,柳树在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爱水看妆坐:形容在水边欣赏自己妆容的娇媚姿态。
  • 玉闺: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女子所居住的房间。
  • 香车:指车上飘散的香气。

典故解析:

  • 杨柳:在古代文化中,柳树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
  • 红檐燕:燕子在春天归来,常用来象征团圆、幸福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号简溪,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他的诗以自然景物、田园生活和人情世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反映了春日的生机与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思念与感伤。


诗歌鉴赏:

王维的《早春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景色与人们的情感。诗的开头,紫梅的绽放与黄鸟的鸣唱,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流露出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特别是“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一句,展现了爱情中的迷惘和期待。王维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成功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使得整首诗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爱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梅发初遍:春天里紫梅花开始盛开,暗示春来。
  • 黄鸟歌犹涩:黄鸟的叫声依然不够清脆,反映出春的刚开始。
  • 谁家折杨女:引起对折柳女子的遐想,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 弄春如不及:春光似乎来不及享受,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
  • 爱水看妆坐:描绘女子在水边照镜子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细致。
  • 羞人映花立:女子与花相映成趣,显得娇羞动人。
  • 香畏风吹散:香气怕被风吹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 衣愁露沾湿:衣服因露水而湿,暗示内心的愁苦。
  • 玉闺青门里:象征着富贵的生活环境,女子的生活背景。
  • 日落香车入:傍晚时分,香车驶入,增添神秘感。
  • 游衍益相思:徘徊在思念中,感情愈加深厚。
  • 含啼向彩帷:泪眼模糊,向彩色帷幕倾诉内心的情感。
  • 忆君长入梦:梦中常常想念对方,反映情感的深邃。
  • 归晚更生疑:回到现实中,心中充满疑问,表现矛盾。
  • 不及红檐燕:燕子在春草上双栖,表达对平淡幸福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畏风吹散”,将香气拟人化。
  • 对仗:如“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形成音韵和谐的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梅: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黄鸟:象征春天的到来与活力。
  • 杨女:代表青春与美好的爱情。
  • 香车:象征富贵与爱情的甜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是哪个?

    • A. 桃花
    • B. 紫梅
    • C. 牡丹
    • D. 菊花
  2. 诗中的“黄鸟”代表什么季节?

    • A. 冬季
    • B. 春季
    • C. 夏季
    • D. 秋季
  3. “忆君长入梦”中“君”指代谁?

    • A. 朋友
    • B. 亲人
    • C. 爱人
    • D. 上司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与杜甫的春诗常常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王维偏向于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