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登裴秀才迪小台
作者: 王维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家中静坐,目光所及是远方的云山。夕阳西下,鸟儿在空中飞舞,秋天的原野上显得格外宁静。远处的林际线模糊不清,而在这檐下却看不到任何人影。好客的朋友们常常在月光下光临,但我却不想出门迎接。
注释:
- 端居:指安静地待在家中。
- 满目望云山:眼前尽是云山的景色。
- 落日鸟边下:夕阳西下,鸟儿在附近飞翔。
- 秋原人外闲:秋天的原野上,显得人们格外闲适。
- 遥知远林际:遥远的地方知道森林的边际。
- 好客多乘月:喜欢客人常在月光下光临。
- 应门莫上关:迎接客人却不想出门。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反映了王维的隐逸情怀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时值社会动荡,王维选择隐居,寄情于山水,反映出他对安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人情淡薄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登裴秀才迪小台》是一首典型的王维风格的山水诗,诗中蕴含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前两句“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展现了诗人安静的生活状态,诗人选择不出门,反而在家中欣赏眼前的美景,这种“满目望云山”的心境显得极为惬意,体现了对自然的沉浸与欣赏。
接着,诗人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场景,“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夕阳西下,鸟雀归巢,远处的原野上显得空旷而闲适,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这里的“落日”和“鸟”,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感觉,同时也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诗的后两句“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则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与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的句子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访客的拒绝,尽管有朋友常在月光下造访,诗人却宁愿独自享受这份安静,体现出一种高洁的隐逸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端居不出户:意谓安静地待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展现隐逸的生活态度。
- 满目望云山:描绘眼前的景色,表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落日鸟边下:夕阳西下,鸟儿归巢,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 秋原人外闲:秋天的原野,人的闲适状态,反映出宁静的生活。
- 遥知远林际:表达诗人对远方景物的感知,体现出一种遥远的联系。
- 不见此檐间:在这檐下看不到人影,表现出孤独感。
- 好客多乘月:朋友常常在月光下到访,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
- 应门莫上关:尽管有客人来,诗人却选择不出门,强调隐逸的选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状态与自然景象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对仗:如“端居”与“好客”,“不出户”与“应门”,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秋原、落日等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宁静。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他对人际关系的淡漠与孤独感。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王维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理想生活。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体现诗人的感慨。
- 秋原:代表宁静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 鸟:象征自由与归属。
- 月光:象征友情与聚会,但诗人却选择独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维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
诗中的“好客多乘月”意味着什么? A. 诗人喜欢夜间出门
B. 诗人不喜欢朋友
C. 诗人有朋友常在月光下造访 -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
- 《终南山》——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李白:
- 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如《登裴秀才迪小台》;而李白的诗则多表现豪放与奔放,如《将进酒》。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王维的隐逸与李白的洒脱展现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王维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