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奉寄韦太守陟
作者: 王维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白话文翻译:
荒凉的城池显得格外萧索,万里河山一片空旷。
天空高远,秋日独特,鸿雁的哀鸣声中传来归来的音讯。
寒冷的塘水映照着衰败的草,幽静的高楼映衬着稀疏的梧桐。
此时正值年末,回首此景,感慨不已。
昔日的朋友已无法见面,孤寂的心情在平陵的东边愈发明显。
注释:
- 萧索:形容环境冷清、荒凉。
- 迥:高远,形容天空的辽阔。
- 嘹唳:指鸿雁的叫声,声音清脆而高亢。
- 衰草:指枯萎的草,暗示秋冬萧条的景象。
- 高馆:指高大的楼阁,象征着人们的居所。
- 落疏桐:稀疏的梧桐树,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 岁方晏:年末、岁尾,指时间的流逝。
- 顾景:回头看景,回忆旧事。
典故解析:
- 平陵:古代地名,指的是长安附近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暗示了作者的内心孤独与对故友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号王右丞,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维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友谊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在人生的岁末,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深深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奉寄韦太守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秋日的苍凉和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韦太守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用简练的语言揭示了环境的冷清和内心的孤独。接着,诗人通过“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高远与鸿雁的归来,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与思乡之情。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的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萧瑟的氛围,令人感受到秋日的寒冷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两句“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更是道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山水的清丽,又有情感的深邃,读来令人倍感心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荒城自萧索:荒凉的城市显得格外冷清,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万里山河空:广袤的山河一片空旷,表达了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独感。
- 天高秋日迥:高远的天空与独特的秋日,突显了时节的变化。
- 嘹唳闻归鸿:鸿雁的叫声传来,暗示着归乡的情感与思念。
- 寒塘映衰草:冷清的塘水映照着枯萎的草,象征着生命的衰败。
- 高馆落疏桐:高楼的梧桐树稀疏,映衬出孤独的情境。
- 临此岁方晏:年末之际,感慨时光的流逝。
- 顾景咏悲翁:回首往事,吟咏悲伤之情。
- 故人不可见:昔日的朋友无法相见,愈加深了心中的寂寞。
- 寂寞平陵东:孤独的心情在平陵的东边愈发明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对偶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与象征:如“寒塘映衰草”,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内心的情感。
- 拟人:鸿雁的叫声被赋予情感,表现归乡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情感,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城:象征孤独与冷清。
- 归鸿:象征思乡与归属感。
- 寒塘:象征生命的冷淡与无常。
- 衰草:暗示生命的衰退与无情。
- 高馆:象征人们的居所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环境给人什么感觉? A. 热闹
B. 萧索
C. 温暖
D. 忙碌 -
“嘹唳闻归鸿”中的“归鸿”指的是什么?
A. 鸟类
B. 人
C. 诗人
D. 友人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生活的感悟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李白
- 《赠友人》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奉寄韦太守陟》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受,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孤独的情感,而李白的诗则通过饮酒与月亮的意象表达个人情感的放纵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全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