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七首》

时间: 2025-01-01 15:40:54

女几山前官舍清,遶堂鸣涧夜泠泠。

应埃别后何由见,檐雨三更起坐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七首 张耒 〔宋代〕 女几山前官舍清,遶堂鸣涧夜泠泠。应埃别后何由见,檐雨三更起坐听。

白话文翻译:

在女几山前的官舍里,环境清幽,四周环绕的溪流在夜晚发出清脆的响声。自从分别之后,我们如何才能再次相见呢?深夜里,我坐在檐下,听着三更时的雨声。

注释:

  • 女几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所在地的地标。
  • 官舍:官员的住所。
  • 遶堂鸣涧:环绕着房屋的溪流发出声响。
  •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
  • 应埃:疑为“应埃”之误,此处应为“应埃”,即“应埃”,意为“应答”或“回应”。
  • 檐雨:屋檐滴下的雨。
  • 三更:古代计时法,指夜间的11点到1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约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此诗可能是在作者任职期间,感受到官舍的清幽和夜晚的宁静,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夏日夜晚,感受到官舍周围的清幽环境和夜晚的宁静,思念远方的朋友而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夜晚的雨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夜晚的官舍环境,通过“遶堂鸣涧”和“檐雨三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的“应埃别后何由见”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情感真挚。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张耒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女几山前官舍清”:开篇点明地点和环境,女几山前的官舍清幽宁静。
  • “遶堂鸣涧夜泠泠”:描绘夜晚环绕房屋的溪流发出清脆的响声,增添了夜晚的宁静感。
  • “应埃别后何由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疑问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檐雨三更起坐听”:通过夜晚檐下雨声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拟人:“遶堂鸣涧”中的“鸣”字赋予了溪流以人的行为,使其显得生动。
  • 对仗:“女几山前”与“檐雨三更”在位置和时间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夜晚官舍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遶堂鸣涧”:溪流的响声,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 “檐雨三更”:夜晚的雨声,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女几山”是指什么? A. 山名 B. 地名 C. 人名 D. 官职名 答案:A

  2. 诗中的“应埃别后何由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思念 D. 厌恶 答案:C

  3. 诗中的“檐雨三更”描绘了什么时间段的景象? A. 清晨 B. 中午 C. 傍晚 D. 深夜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夜晚的宁静和对友人的思念。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夏日七首》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对友人的思念,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