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时间: 2025-01-01 15:40:27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

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

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
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
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台地,苍颉(指神话中的文字始祖)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新的城市则坐落在紫泉的附近。时值开金寺的岁月,玉舆(帝王的车驾)降临这里。虽然龙形的建筑靠近寺庙,但鸟儿的痕迹依然留在书卷上。竹子外面蒸蒸向青,池塘仍然点缀着墨色的余晖。天上的星文与圣草相辉映,珍贵的思想与真理相结合。我谬托千年之日,欣然陪伴十地的初始。

注释:

  • 苍颉: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象征着文字的起源。
  • 紫泉:古代传说中美好的地方,通常与道教文化有关。
  • 开金寺:指某个寺庙的名号,可能是寓意着美好的时光。
  • 玉舆:指皇帝的车驾,象征着权威和神圣。
  • 龙形:常用来形容寺庙的建筑形状,带有吉祥的寓意。
  • 鸟迹: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 圣草:可能指代一种神圣的植物,暗示着灵性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 666-731),字君房,唐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象独特著称。他的作品多为应制诗、山水田园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李峤在为皇帝应制时,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寺庙的敬仰和对文化传统的传承的深思。

诗歌鉴赏:

李峤的《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一首充满文化底蕴和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古老的台地与新兴城市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延续与变化。开篇“故台苍颉里”,即指出了诗人身处的文化背景,苍颉作为文字的始祖,象征着文化的根基和永恒。接着,“新邑紫泉居”则展示了新兴文化的蓬勃发展。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一句,展现了皇帝的降临,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接下来的“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则通过龙形与鸟迹的对比,暗示着虽然有着权威的象征,但仍然保留着文化的痕迹与文人们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幅和谐而富有层次的画面,既有自然的灵动,又有文化的厚重。最后两句“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珍视,体现了诗人对永恒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台苍颉里:古老的台地,苍颉曾在此书写文字,象征文化根基。
  • 新邑紫泉居:新城坐落在紫泉之旁,暗示着新文化的萌芽。
  • 岁在开金寺:此时正值开金寺建立,寓意着光辉的时代。
  • 时来降玉舆:帝王的车驾降临,象征权威与神圣。
  • 龙形虽近刹:龙的形状近于寺庙,暗示着吉祥与神秘。
  • 鸟迹尚留书:鸟的痕迹依旧在书页上,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竹是蒸青外:竹子生机盎然,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池仍点墨馀:池水中留有墨色,象征着文化的积淀。
  • 天文光圣草:天上的星光与神圣的草相辉映,象征着智慧与启迪。
  • 宝思合真如:珍贵的思想与真理相合,表达对真理的追求。
  • 谬奉千龄日:谬托千年之日,表达对时光的珍惜。
  • 欣陪十地初:欣然陪伴十地的初始,展现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龙形”与“鸟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比喻:如“龙形”,不仅指建筑形状,也象征着文化与权威。
  • 意象叠加:通过不同意象的交错,营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老与现代、权威与文化传承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颉:象征文字与文化的起源。
  • 紫泉:代表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 龙形:代表权威与神圣。
  • 鸟迹:象征文化和文人的追求。
  • :生机与生命的象征。
  • :文化的积淀与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故台苍颉里”中的“苍颉”指的是谁?

    • A. 一位诗人
    • B. 文字的创造者
    • C. 一种植物
  2. “岁在开金寺”中的“开金寺”象征什么?

    • A. 贫困
    • B. 繁荣昌盛的时代
    • C. 一座普通的寺庙
  3. 诗中提到的“龙形”与“鸟迹”之间的关系是?

    • A. 完全相同
    • B. 文化传承的对比
    • C. 没有关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对国家和传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峤的《奉和幸三会寺应制》与王维的《鹿柴》,前者侧重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后者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深远。两者在意象构建上均有独特之处,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峤诗选》

以上是对《奉和幸三会寺应制》的全面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