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

时间: 2025-01-01 16:03:16

玉塞征骄子,金符命老臣。

三军张武旆,万乘饯行轮。

猛气凌玄朔,崇恩降紫宸。

投醪还结士,辞第本忘身。

露下鹰初击,风高雁欲宾。

方销塞北祲,还靖漠南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
作者:李峤

玉塞征骄子,金符命老臣。
三军张武旆,万乘饯行轮。
猛气凌玄朔,崇恩降紫宸。
投醪还结士,辞第本忘身。
露下鹰初击,风高雁欲宾。
方销塞北祲,还靖漠南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张仁亶出征的场景和壮志。
他在玉塞(边疆)担任将领,金符象征着皇帝的特命。
三军展开了武旗,万乘的车队为他送行。
猛兽的气势笼罩着北方,崇高的恩典降临到皇宫。
投醪(酒)与士人共饮,辞别的情怀让他忘却个人安危。
露水下,鹰开始出击,风高处,雁群欲归。
在北方的困扰即将消散,南方的尘埃也在平息。

注释

  • 玉塞:边疆的防御工事。
  • 金符:古代皇帝的命令符。
  • 三军:指三支军队。
  • 武旆:军队的旗帜。
  • 万乘:指万辆战车,形容气势宏大。
  • 紫宸:皇宫,象征皇权的地方。
  • 投醪:指饮酒。
  • :象征勇猛和战斗。
  • :归乡的象征。
  • 塞北祲:指北方的困扰和威胁。
  • 漠南尘:指南方的骚动和动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 706-763),字君房,号浑斋,唐代诗人,曾任职于翰林院,文学成就颇高。他以律诗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时政和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动乱时期。张仁亶作为北方的总管,肩负重任,诗人以此诗表达对他出征的祝福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张仁亶出征的壮丽场景。诗中的用词严谨,意象鲜明,呈现出一种雄壮的气势。开头的“玉塞征骄子”,直接点明了张仁亶的身份,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接着“金符命老臣”,不仅强调了其受命的权威性,也暗示了他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前半部分聚焦于出征的场景,展现出军队的气势和皇权的恩宠;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反思。“露下鹰初击,风高雁欲宾”,这两句用动物的动态描绘出自然界的变化,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总体而言,李峤通过这首诗成功地传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塞征骄子:在边疆的将领,意在强调其威武之姿。
  • 金符命老臣:用金符象征皇权,强调出征的重要性。
  • 三军张武旆:描述军队的整齐与气势。
  • 万乘饯行轮:彰显送行的盛大场面。
  • 猛气凌玄朔:气势如虹,直逼北方,表现出出征的决心。
  • 崇恩降紫宸:皇帝的恩宠象征着国家的支持。
  • 投醪还结士:与士人共饮,展现豪情。
  • 辞第本忘身:不顾个人安危,典型的忠臣形象。
  • 露下鹰初击:自然界的生灵也在为战争预备。
  • 风高雁欲宾:比喻归乡的希望。
  • 方销塞北祲:北方的困扰即将结束,表现出对和平的期待。
  • 还靖漠南尘:南方的动乱也在消散,寓意国家安定。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例如“猛气凌玄朔”与“崇恩降紫宸”的对仗,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对立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边疆将领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塞:象征着边疆的防线,代表了国家的安全。
  • 金符:象征权力与命令。
  • 鹰与雁:分别代表勇猛与归属,反映出战争与和平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塞”指的是哪里?

    • A. 皇宫
    • B. 边疆
    • C. 市井
    • D. 山川
  2.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个人荣誉
    • B. 对战争的反思与期待和平
    • C. 描绘自然景象
    • D. 对士人的赞美
  3. “猛气凌玄朔”中的“猛气”指代什么?

    • A. 军队的气势
    • B. 自然现象
    • C. 人的情感
    • D. 战争的结果

答案

  1. B. 边疆
  2. B. 对战争的反思与期待和平
  3. A. 军队的气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峤与杜甫:李峤的诗更注重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杜甫则更倾向于描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两者虽同为唐代诗人,却在主题与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李峤研究》
  • 《李峤诗词解析及其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