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溳川水竹十家馀,
渔艇蓬门对岸居。
大胜尘中走鞍马,
与他军府判文书。
白话文翻译:
溳川的水边有十几家竹屋,
渔船停泊在对岸的蓬门旁。
从尘世中归来的马匹奔跑,
我与其他军府一起处理公文。
注释:
- 溳川:指的是一条水流,可能是特指唐代某地的河流。
- 水竹:指水边的竹林,形容环境清幽。
- 渔艇:指渔船,显示出当地的渔业活动。
- 蓬门:指用蓬草搭建的门,暗示了居住环境的简陋。
- 大胜:可能指某次战役的胜利。
- 尘中:形容战场的尘土,暗示战争的激烈。
- 判文书:指处理公文或文件,表明作者的身份或职责。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涉及特别明确的典故,主要是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写景抒怀的诗作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可能是在一次出征或战后回归时所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思考,以及对家乡自然的眷恋。
诗歌鉴赏:
《经溳川馆寄使府群公》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人事交融的作品。开头以“溳川水竹十家馀”引入,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竹林环绕,水流潺潺,显得清新宜人。这种自然环境与后文的“尘中走鞍马”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宁静之间的矛盾。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渔艇和蓬门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而“大胜尘中”则是对战场的回忆与思考。诗的最后一句“与他军府判文书”则透露出诗人的身份与职责,体现了他在战争与政治中的角色。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替中,展现出一种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情感细腻而深刻。在写法上,李涉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作品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度。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反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溳川水竹十家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竹林水边环境,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渔艇蓬门对岸居:进一步描绘了生活场景,表达出一种对渔民生活的亲切感。
- 大胜尘中走鞍马:将宁静的场景与战斗的喧嚣进行对比,暗示战争带来的动荡。
- 与他军府判文书:表明作者的身份,显示出他在政治与军事事务中的参与。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宁静与战争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水竹、渔艇等自然元素与尘土、马匹等战争元素交织,形成丰富的意象。
- 描述:生动的场景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思,表现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竹: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渔艇:代表着人们在自然中生存的简单与淳朴。
- 尘土:象征着战争的破坏与动荡。
- 马匹:代表着生命的流动与不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竹”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竹子生长在水边
- C. 一种水生动物
-
“大胜尘中走鞍马”中的“大胜”指什么?
- A. 一种胜利
- B. 战争的胜利
- C. 生活的胜利
-
该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生活的享受
- B. 对战争的反思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涉的《经溳川馆寄使府群公》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但李涉更多地反映了战争的影响,而王维则倾向于描绘宁静的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