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夏侯审游蜀》

时间: 2025-01-06 07:51:33

暮峰和玉垒,回望不通秦。

更问蜀城路,但逢巴语人。

石林莺啭晓,板屋月明春。

若访严夫子,无嫌卜肆贫。

意思解释

送夏侯审游蜀

原文展示:

暮峰和玉垒,回望不通秦。
更问蜀城路,但逢巴语人。
石林莺啭晓,板屋月明春。
若访严夫子,无嫌卜肆贫。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山峰和玉垒山相映成趣,回头望去却和秦地隔绝。
再问蜀地的道路,却只遇见说巴语的人。
石林中黄莺在清晨啼鸣,板屋里月光照耀着春天。
如果想去拜访严夫子,他不会嫌弃我在小店里生活拮据。

注释:

  • 暮峰:傍晚的山峰,指的是山的轮廓在夕阳下的情景。
  • 玉垒:指的是高耸的山峦,常用来形容险峻的山。
  • 蜀城:指的是蜀地的城市,古代四川地区。
  • 巴语:巴地的方言,蜀地的方言。
  • 石林:指的是石头形成的山林,常有鸟类栖息。
  • 莺啭:黄莺的鸣叫声,形容春天的生机。
  • 严夫子:指的是严武,诗人敬仰的人,可能是读书人。
  • 卜肆贫:指的是在小商铺中生活贫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耿湋,字子渊,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作品多描写山水、边塞及人情,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游蜀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蜀地自然风光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送别朋友的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回望山峰的情景,展现出一种遥远与隔绝的感觉,暗示了人生旅途的艰辛和对友人前程的关切。接下来的“更问蜀城路,但逢巴语人”,则表现了诗人对蜀地的陌生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地方语言的隔阂。第三联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展现了蜀地的迷人风光。而最后两句则转向对严夫子的敬仰,表达了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仍然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与支持,流露出真挚的人情关怀。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暮峰和玉垒:描绘傍晚时分,山峰与玉垒山相映成趣,传达出自然的和谐美。
    2. 回望不通秦:回头望去却与秦地隔绝,暗示着离别的孤独感。
    3. 更问蜀城路:想要了解去蜀地的路途,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
    4. 但逢巴语人:遇见的都是说方言的人,感受到沟通的困难。
    5. 石林莺啭晓:清晨石林中的黄莺鸣叫,营造出春日的美好氛围。
    6. 板屋月明春:月光洒在屋顶上,春意盎然,展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7. 若访严夫子:提到严夫子,表达了对知识和人格的尊重。
    8. 无嫌卜肆贫:虽生活贫困,但希望友人不在意,体现了真诚的友谊。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对仗、意象等修辞手法,如“暮峰和玉垒”的对仗工整和“石林莺啭”的生动描绘,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反映了对人生旅途的沉思及对知识的追求,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 山峰: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壮丽的自然。
  • 黄莺: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象征着希望。
  • 严夫子:象征着知识、道德与人格的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城”是指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河北
      • C. 云南
    2. 诗中提到的“严夫子”是指?
      • A. 严武
      • B. 严光
      • C. 严君子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对友人的祝福
      • B. 对敌人的愤怒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诗词对比

    • 《送夏侯审游蜀》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前者更注重友谊与人际情感,后者则表现出壮志未酬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此结构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送夏侯审游蜀》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