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太仆入贺还平凉》
时间: 2025-01-04 07:32: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何处望萧关,
醉里燕歌一解颜。
辑瑞北来趋魏阙,
封轺西去过秦山。
城连上郡羌胡远,
马饱中原战伐闲。
乘障莫嗟边吏苦,
玺书行召护军还。
白话文翻译:
长安在哪儿可以眺望萧关呢?
醉酒中听燕歌,脸上不禁露出笑颜。
吉祥的瑞气从北方来,奔向魏国的皇宫,
而我驾着马车西行,路过秦山。
城镇连着上郡,羌族和胡人远在天边,
马儿吃得饱,战乱在中原已变得悠闲。
不要因边防官吏的苦楚而感叹,
诏书已经发出,召唤护军回归。
注释: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今西安。
- 萧关:古代边关,指北方的边境。
- 燕歌:指北方游子在酒中唱的歌,表达乡愁。
- 辑瑞:指吉祥的气象。
- 魏阙:魏国的宫殿。
- 封轺:指封车,古代的马车。
- 上郡:古代的一个郡,位于今山西境内。
- 羌胡:指古代边境的民族。
- 乘障:指乘坐马车。
- 玺书:皇帝的诏书。
典故解析:
- 萧关:历史上多次提及,象征着边塞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燕歌:常用来表达游子的乡愁,蕴含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大任,明代诗人,生于文学盛行的时代,擅长山水诗和边塞诗,诗风豪放,常以写景抒情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朋友何太仆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与对边塞生活的思考,兼具对国事的忧虑与人情的温暖。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描绘了长安与边塞的对比,展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感受。开篇便以问句引入,表现出对萧关的遥望与思考,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接着“醉里燕歌一解颜”,酒中歌声带来的欢愉与现实的苦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离别的情感。
中间几句通过描述瑞气与马车的行进,表现出边疆的安宁与繁忙,而“马饱中原战伐闲”则暗示了国家的战乱与和平的渴望。最后两句通过对边防官吏苦楚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边防的关注与对友人的祝福,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怀。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层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对友谊以及对国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何处望萧关:提出问题,渴望看到边关,表现出对遥远边境的思念。
- 醉里燕歌一解颜:在酒中欢歌,忘却离愁,体现出醉酒带来的短暂欢愉。
- 辑瑞北来趋魏阙:瑞气从北方而来,象征着希望和吉祥。
- 封轺西去过秦山:诗人乘车西行,穿越秦山,暗示着远行的决心。
- 城连上郡羌胡远:描绘边境的辽阔与遥远,增强了诗的空间感。
- 马饱中原战伐闲:描写边境的安宁与中原的战乱形成对比。
- 乘障莫嗟边吏苦:劝诫不必为边防官吏的苦难而感叹,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 玺书行召护军还:提到皇帝的召唤,反映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着明显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与象征:用“瑞气”象征吉祥,用“马饱”体现安宁。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离别、思乡与国事的关系,表现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对国家的思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着繁华和故乡。
- 萧关:象征着边疆的孤独与离愁。
- 燕歌:代表着游子的思乡情绪。
- 瑞气:象征着希望与吉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萧关”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边塞
- C. 西北边境
- D. 东南沿海
-
“乘障莫嗟边吏苦”中的“乘障”指的是什么?
- A. 乘坐马车
- B. 乘坐船只
- C. 乘坐马匹
- D. 乘坐飞行器
答案:
- C. 西北边境
- A. 乘坐马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欧大任的《送何太仆入贺还平凉》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前者更多地关注国家与边疆的关系,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对友人的深情寄托。诗风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