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眼》
时间: 2024-12-29 16:41: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白话文翻译:
明朝有一位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任命。他曾在市场上遇到一块好砚台,但价格还未谈妥。回到住处后,他派门徒去,用一两银子买回来。门徒拿着砚台回来,陆庐峰惊讶它与之前看到的不同。门徒坚称这就是那块砚台。陆庐峰说之前看到的砚台上有鸲鹆眼(一种石纹),现在怎么没有了?门徒回答说,他嫌那个微微凸起的地方不好看,路上遇到石匠,幸好还有余钱,就让人把它磨平了。陆庐峰非常惋惜。
注释:
- 陆庐峰: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 京城:指明朝的都城北京。
- 待用:等待任命或使用。
- 市:市场。
- 佳砚:好的砚台。
- 议价:商量价格。
- 邸:住所。
- 门人:门徒,学徒。
- 一金:一两银子。
- 讶:惊讶。
- 不类:不像,不同。
- 鸲鹆眼:砚台上的石纹,形似鸲鹆(八哥)的眼睛。
- 微凸:微微凸起。
- 石工:石匠。
- 惋惜:感到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戏曲、诗词等多个领域,尤以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深受民众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房四宝的重视,以及对完美工艺的追求。陆庐峰对砚台的惋惜,体现了文人对于物品原有特质的珍视,以及对工匠技艺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陆庐峰对砚台的惋惜,不仅是对物品本身的遗憾,更是对工匠技艺和物品原有美感的尊重。门徒的行为虽然出于好意,但却破坏了物品的原有特色,这种无知和鲁莽的行为在文人看来是不可取的。诗中通过对比前后砚台的不同,强调了保持物品原有特质的重要性,以及对工艺美的珍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完美的追求,反映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明朝有一位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任命。
-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他曾在市场上遇到一块好砚台,但价格还未谈妥。
- 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回到住处后,他派门徒去,用一两银子买回来。
- 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徒拿着砚台回来,陆庐峰惊讶它与之前看到的不同。
- 门人坚称其是。——门徒坚称这就是那块砚台。
- 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陆庐峰说之前看到的砚台上有鸲鹆眼,现在怎么没有了?
- 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门徒回答说,他嫌那个微微凸起的地方不好看,路上遇到石匠,幸好还有余钱,就让人把它磨平了。
- 公大惋惜。——陆庐峰非常惋惜。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前后砚台的不同,对比强调了保持物品原有特质的重要性。
- 设问:陆庐峰的问话“今何无之?”是一种设问,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强调保持物品原有特质的重要性,以及对工艺美的珍视。通过陆庐峰对砚台的惋惜,传达了对工匠技艺和物品原有美感的尊重。
意象分析:
- 鸲鹆眼:砚台上的石纹,形似鸲鹆(八哥)的眼睛,是砚台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了砚台的独特美感和工艺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庐峰在京城做什么? A. 等待任命 B. 购买砚台 C. 教授门徒 D. 磨制砚台 答案:A
-
门徒为什么让人磨平砚台? A. 因为砚台太贵 B. 因为砚台有瑕疵 C. 因为砚台太重 D. 因为砚台太旧 答案:B
-
陆庐峰为什么感到惋惜? A. 因为砚台被磨平了 B. 因为砚台太贵了 C. 因为砚台太旧了 D. 因为砚台太重了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冯梦龙的其他作品,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可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社会观点。
诗词对比:
- 可以对比其他文人对于文房四宝的描写,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对笔墨的描写,体会不同文人对于文房用品的不同情感和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冯梦龙全集》
-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
- 《中国古代文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