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晔破案》
时间: 2025-01-17 09:18: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白话文翻译
欧阳晔治理鄂州时,有民众因为争夺船只而相互殴打致死,案件久久不能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中,让囚犯坐在庭院中,去掉他们的枷锁并给他们食物,吃完后,全部安慰后送回监狱。唯独留下一个人在庭院中,留下的人脸色大变,四处张望。欧阳晔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囚犯假装不知道为什么。欧阳晔说:“我观察到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拿筷子,而你却用左手。现在死者的伤在右肋,不是你还能是谁?”囚犯无言以对。
注释
- 欧阳晔:明代官员,以断案公正著称。
- 鄂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鄂州市。
- 狱久不决:案件长时间无法判决。
- 桎梏:古代的刑具,即脚镣手铐。
- 食讫:吃完食物。
- 悉劳:全部安慰。
- 惶顾:惊慌地四处张望。
- 持箸:拿筷子。
- 右肋:右边的肋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戏曲、诗词等多个领域,尤以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冯梦龙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教育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述了欧阳晔在治理鄂州时,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推理,成功破获一桩因争舟而引发的命案。诗中展现了欧阳晔的智慧和公正,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官员的断案能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欧阳晔破案的过程。诗中,欧阳晔通过对囚犯行为的细致观察,发现了关键的线索——囚犯用左手持箸,而死者伤在右肋,从而推断出真正的凶手。这种通过细节推理破案的手法,不仅展示了欧阳晔的智慧,也体现了作者对法律和正义的尊重。
诗中的“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一句,通过囚犯的反应,增强了悬疑和紧张的氛围。而“晔曰杀人者汝也!”则直接点明了真相,使读者豁然开朗。整首诗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冯梦龙在叙事和描写上的高超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 描述了欧阳晔治理鄂州时遇到的一起因争舟而导致的命案,案件长时间无法判决。
-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
-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中,让囚犯坐在庭院中,去掉他们的枷锁并给他们食物,吃完后,全部安慰后送回监狱。
-
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 唯独留下一个人在庭院中,留下的人脸色大变,四处张望。
-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
- 欧阳晔指出杀人的人就是留下的囚犯,囚犯假装不知道为什么。
-
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 欧阳晔解释他观察到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拿筷子,而囚犯用左手,死者的伤在右肋,因此推断出囚犯是凶手,囚犯无言以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囚犯用左手持箸和其他人用右手持箸,突出了囚犯的异常行为。
- 悬念:通过留下一人于庭,制造悬念,增加故事的紧张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正义和智慧。通过欧阳晔的细致观察和推理,展现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智慧能够破解难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桎梏:象征囚犯的束缚和限制。
- 右手持箸:象征正常的行为习惯。
- 左肋:象征异常和关键线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欧阳晔是如何发现凶手的?
- A. 通过囚犯的口供
- B. 通过囚犯的异常行为
- C. 通过其他囚犯的指认
- D. 通过死者的遗言
-
诗中提到的“桎梏”是指什么?
- A. 食物
- B. 刑具
- C. 文书
- D. 衣物
-
欧阳晔在诗中的行为体现了什么?
- A. 严厉
- B. 仁慈
- C. 懒惰
- D. 无知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喻世明言》中的其他故事,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也展现了明代官员的智慧和正义。
诗词对比
- 与《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断案》相比,两者都展现了官员通过智慧和细致观察破案的故事,但《欧阳晔破案》更侧重于通过行为细节推理。
参考资料
- 冯梦龙《喻世明言》
- 冯梦龙《警世通言》
- 冯梦龙《醒世恒言》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冯梦龙的文学风格和明代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