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时间: 2025-01-19 14:42: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的秋风中,号角声阵阵响起,城头的落日映照着飘扬的旌旗。年轻的骑士们正适合策马驰骋,去从军乐,谁又在乎是从哪里来的呢?侯骑已经通到蓟北,战事的声响已然传到辽西。归期尚能赶上那依依的柳树。春夜的月光下,红袖女子无需啼泪。
注释
- 塞上:边塞地区,指的是北方边境。
- 鼓角:指战斗的号角声。
- 旌旗:军旗,象征军队的存在。
- 少年鞍马:年轻的骑士和马匹。
- 侯骑:指统领的骑兵,侯是封号。
- 蓟北、辽西:古地名,分别指的是今北京及其北部和辽西地区。
- 柳依依:形容柳树垂柳,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景。
- 春闺月:春天夜晚,月色下的内室,通常指的是闺房。
- 红袖:指女子的衣袖,象征女性的柔情。
典故解析
- 从军乐:古代文人常借从军之事表达壮志或离愁,诗中通过欢愉的乐声暗喻了对战斗的向往与逃避。
- 归期犹及柳依依:柳树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离别与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期盼与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1257),字仲明,号山阴,元代诗人,文学家,以词和诗闻名,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理想。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诗人初到嵩山之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从军生活的感慨。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反映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以边塞的秋风、落日和骑士为背景,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联描绘了边塞的萧瑟与战斗的紧迫,秋风与鼓角声交织,形成一种紧张的气氛。次联则通过“少年鞍马”表现出年轻人的豪情与勇敢,展现了从军的乐趣与冒险。后两联则转向归乡的惆怅,柳依依的景象不仅使人想起离别的痛苦,更暗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豪情与柔情之间游走,展现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塞上秋风鼓角:描绘了边疆的秋天,号角声回荡,显得气氛紧张。
- 城头落日旌旗:城头的日落和飘扬的军旗形成鲜明的画面,象征着战斗与荣耀。
- 少年鞍马适相宜:年轻的骑士与马匹正好合适,表达出青春的活力与从军的渴望。
-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享受从军的乐趣,不在乎出身,强调了士兵的理想与抱负。
- 侯骑才通蓟北:提到统领骑兵的能力,展示出战事的迫切性。
- 先声已动辽西:战斗的动静已经传到辽西,显示出战争的广泛影响。
- 归期犹及柳依依:归期与柳树的景象相联系,表达了对归家的思念。
-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春夜月光下的闺房,传达出对温柔与幸福生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秋风鼓角,落日旌旗”,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柳树象征离别,红袖象征柔情,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既有对壮志的追求,也有对家乡的思念,反映出复杂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秋风:象征萧瑟与战争的季节,暗示时间的流逝。
- 鞍马:象征年轻的活力与从军的决心。
- 柳依依:象征离别与思念,传达出对故乡的眷恋。
- 春闺月:象征温柔与甜美的生活,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塞上秋风鼓角”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宁静
B. 紧张
C. 快乐
答案:B -
“归期犹及柳依依”中的柳树象征什么? A. 繁荣
B. 离别
C. 忘却
答案:B -
诗人对从军生活的态度是? A. 消极
B. 无所谓
C. 积极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元好问的《江月晃重山》与杜甫的《春望》都在战争背景下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家乡的眷恋,但元好问更侧重于个人的豪情与思念,而杜甫则更关注家国的命运与社会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