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曹操桓温不自持,
跛侯面上雨淋漓。
奸人何事乾坤裹,一日雷霆十二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历史中的人物,提到曹操和桓温的失控,以及侯景在困境中的狼狈。诗中对奸人的反思,表示了对社会动荡和时局不安的无奈,最后一句用雷霆的形象,强调了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混乱。
注释
-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
- 桓温:晋朝权臣,因权力过大而引发争议。
- 跛侯:指侯景,南北朝时期的叛臣,以跛足著称。
- 奸人:指那些阴险狡诈、危害社会的人。
- 乾坤:指天地、宇宙,寓意世间。
- 雷霆十二时:意指一日中的各个时辰,形象地表现出突如其来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孟尝,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涉及历史与社会,语言简练,常用典故,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朝政腐败,诗人通过咏史的形式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不满,借古讽今。
诗歌鉴赏
本诗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开头两句提到的曹操和桓温,二者都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分别代表了权谋与权力的极致。虽然他们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诗人却以“不可持”的否定来表达对他们的批判,暗示着权力的无常与危机。接着转到“跛侯”的描述,暗示了侯景的失败和不堪,形成了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权力与地位的脆弱。
最后两句则直指奸人的危害,表达了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愤怒和无奈。通过“雷霆”的意象,诗人揭示了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传达出历史的不可预知性。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引,反映了社会动荡的深层次思考,展现出诗人对权力、历史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曹操桓温不自持:曹操与桓温都是历史上权势显赫的人物,但诗人却指出他们未能自制,反映出对权力的怀疑与批判。
- 跛侯面上雨淋漓:跛侯(侯景)在困境中狼狈不堪,面临着外界的压力与挑战,形象鲜明。
- 奸人何事乾坤裹:质问奸人为何要在天地之间作恶,表达了对社会黑暗势力的不满。
- 一日雷霆十二时:使用雷霆的意象象征突如其来的变故,强调了历史的不可预测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比作“雷霆”,暗示其不可预知。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句式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历史人物叙述,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权力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奸人作恶的愤怒,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曹操:象征着权谋与野心。
- 桓温:代表着权力的滥用与争斗。
- 跛侯:象征着失败与无助。
- 雷霆:代表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跛侯”指的是谁?
- A. 曹操
- B. 桓温
- C. 侯景
- D. 陈普
-
诗中用“雷霆”来形容什么?
- A. 权力
- B. 变化
- C. 忍耐
- D. 未来
-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对什么的批判?
- A. 战争
- B. 权力与奸人
- C. 自然灾害
- D. 人生哲理
答案
- C. 侯景
- B. 变化
- B. 权力与奸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赤壁赋》 - 苏轼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在描写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奈,但更侧重于家国情怀。
- 《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与时局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视角和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