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
时间: 2025-01-17 09:33: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
作者:吴融
花飞絮落水和流,
玉署词臣奉诏游。
四面看人随画鹢,
中流合乐起眠鸥。
皇恩自抱丹心报,
清颂谁将白雪酬。
不为禁钟催入宿,
前峰月上未回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玩的景象。花瓣和柳絮随水漂流,词臣在皇命下游玩。四周环顾,人们像画中的鸥鸟一样自在,中流的乐声和鸥鸟的鸣叫交织在一起。皇恩让我心中充满感激,但谁会用诗歌来回报这份恩情呢?并不是因为禁钟催促我入宿,而是前面的山峰上,明月依旧挂着,我尚未归舟。
注释:
- 花飞絮落:花瓣和柳絮飘落。
- 玉署:指的是皇宫,常用来形容高雅的地方。
- 词臣:指的是文学官员,负责撰写诗词等文书。
- 画鹢:指画中的鸥鸟,象征优雅和自在。
- 中流合乐:在水中央,乐声和鸣叫交融。
- 皇恩:皇帝的恩宠。
- 丹心:红心,指忠诚的心。
- 白雪:这里指清雅的诗歌。
- 禁钟:指催促入宿的钟声。
- 前峰月上:指山峰上明亮的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融,唐代诗人,字希声,号少游,生于约公元790年。吴融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婉丽著称,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游玩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皇恩的感激而作此诗。
诗歌鉴赏: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诗中描绘了花瓣与柳絮在水中漂流的场景,结合游玩的情境,让人产生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以“玉署词臣奉诏游”引入,显示出他身为文人的身份与责任,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对周遭景物的描绘中,诗人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四面环视的“画鹢”与“眠鸥”,不仅为诗增添了生动的意象,还通过比喻展现了人们如同鸟儿般自由自在的状态。尤其是在“中流合乐起眠鸥”一句中,乐声与鸥鸣交织,唤起了一种宁静而愉悦的心境。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皇恩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心中深厚的忠诚与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清雅诗歌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不为禁钟催入宿,前峰月上未回舟”结束,表明他对自由时光的珍视,暗示着即便有外在的催促,他仍愿意沉浸在这美好时光中,留连忘返。这种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正是唐代诗歌的一大特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清新悠然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飞絮落水和流:描绘春天花瓣和柳絮在水面上漂流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轻盈和动感。
- 玉署词臣奉诏游:表明诗人身份,表达诗人在皇命下游玩的情景,体现出对皇权的尊重与感激。
- 四面看人随画鹢:形容游玩的人如同画中优雅的鹢鸟,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 中流合乐起眠鸥:水中悠扬的乐声与鸥鸟的鸣叫交相辉映,形成和谐的自然音景。
- 皇恩自抱丹心报:表达对皇恩的感激,心中怀有忠诚之心,希望能以诗歌来回报。
- 清颂谁将白雪酬:怀疑是否有人能以清雅的诗作来回报皇恩,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思考。
- 不为禁钟催入宿:表明诗人不在乎外界的催促,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 前峰月上未回舟:描绘出夜晚月光洒落的山峰,诗人仍未归舟,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鹢”、“眠鸥”,将人比作鸟,增强了自由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情感的流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春日游玩与皇恩感激展开,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和对帝王恩宠的感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飞: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絮落:代表轻盈与随意,传达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 玉署:象征着高雅与权威,反映出诗人所处的身份地位。
- 画鹢:象征优雅与自由,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
- 清颂:代表高雅的诗歌,体现出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花飞絮落”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凋零
C. 夏天的繁茂
D. 冬天的寒冷 -
“不为禁钟催入宿”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权威的反抗
B. 对自由的珍视
C. 对夜晚的厌倦
D. 对游玩的逃避 -
诗中的“皇恩”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恩宠
B. 自然的恩赐
C. 朋友的帮助
D. 家人的关爱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吴融的这首诗更多地描绘了人们与自然的互动,而《山居秋暝》则强调了孤独与宁静的内心感受。两者都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呈现出的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