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闷令
作者: 赵尊岳 〔近代〕
两点眉山春浅浅。
倚菱花妆晚。
含情手卷珍珠,
伫月来云敛。
但愿长相见。
恁离多谁愿。
画楼外过尽征鸿,
和梦魂飞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眉山,春色浅淡,我倚靠在装饰着菱花的窗旁,妆扮得如晚霞般美丽。手中轻卷着珍珠,静静地等待着月光下云彩的散去。只希望能够长久地相见,谁愿意在这样的离别中多忍受呢?画楼之外,飞过的鸿雁已经把我的梦魂带得远远的。
注释:
- 眉山:指眉形的山,可能寓意美丽的女子或景色。
- 倚菱花妆晚:倚靠着装饰有菱花的窗子,晚景如妆。
- 含情手卷珍珠:手中卷着珍珠,表达着情意。
- 伫月来云敛:静静地等待月光洒下,云彩散去。
- 恁离多谁愿:如此的离别,谁愿意承受?
- 画楼外过尽征鸿:画楼外,飞过的鸿雁已不知去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尊岳,近代诗人,擅长词曲,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常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近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痛苦的感慨。
诗歌鉴赏:
《忆闷令》是一首充满淡淡忧伤与美好回忆的词作。开篇以“两点眉山春浅浅”引出春天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温柔感受。诗中“倚菱花妆晚”一句,不仅描绘出一个女子的美丽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位女子的深情厚谊。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含情手卷珍珠”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细腻的情感,似乎在等待着某个特别的时刻。
“但愿长相见,恁离多谁愿”进一步突显了离别的苦楚,诗人渴望与爱人长久相伴,但现实的离别又令人心痛。最后一句“画楼外过尽征鸿,和梦魂飞远”则用鸿雁象征离愁,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对远方美好回忆的追忆。
整首词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犹如一幅春日的画卷,既有柔情似水的温暖,又有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点眉山春浅浅:用“眉山”形容女子的眉毛,春天的景色显得清浅,传达出一种柔和的美。
- 倚菱花妆晚:倚靠着窗边,妆扮成晚霞的样子,表现女子的美丽与诗人的欣赏。
- 含情手卷珍珠:手中卷着珍珠,表达了深情厚谊,象征着珍贵的情感。
- 伫月来云敛:静待月光洒下,云彩的散去,暗示期待与希望。
- 但愿长相见:渴望与爱人长久相见,流露出浓厚的情感。
- 恁离多谁愿:离别的苦楚,表现了对分别的不愿与无奈。
- 画楼外过尽征鸿:画楼外,飞过的鸿雁,象征着远行与离愁。
- 和梦魂飞远:梦中的思念飞向远方,表达了对离去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眉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展现美丽。
- 拟人:将情感赋予珍珠,表现其珍贵。
- 对仗:词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离别的苦痛,表达了对长久相见的渴望,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眉山:象征美丽与柔情。
- 菱花:代表清新与自然之美。
- 珍珠:象征珍贵的情感与回忆。
- 月与云:表现等待与思念的心情。
- 征鸿:象征离别与思念,传递出对远方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眉山”主要象征什么? A. 美丽的景色
B. 美丽的女子
C. 春天的气息
D. 远方的思念 -
“恁离多谁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离别的渴望
B. 对相见的期待
C. 对离别的不愿与无奈
D. 对时间的感慨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使用了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通过对月的描写,传达了对离别与团圆的思考,情感更加洒脱。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赵尊岳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