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时间: 2025-01-03 04:37:40

半月无双影,全花有四时。

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

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

空馀关陇恨,因此代相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琵琶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半月无双影,全花有四时。
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
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
空馀关陇恨,因此代相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情景。上半部分说的是月亮缺少伴侣的影子,四季的花朵依然盛开;即使藏着千里的情感,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悲伤。下半部分则描述了红袖轻舞,清音环绕在翠色的帷幔之中,弹奏的声音急促而有力,曲调却显得缓慢而沉重。最后一句表达了对遥远关陇的惆怅,也因此产生了思念之情。

注释

  • 半月无双影: 半月形状的月亮没有双影,暗指孤独。
  • 全花有四时: 四季都有花开,象征着生命的循环。
  • 摧藏: 摧毁与隐藏,形容内心深处的情感。
  • 促节萦红袖: 快节奏的演奏使红袖舞动,展现出舞者的优雅。
  • 清音满翠帷: 清脆的音色充满了绿帷帐,描绘出宁静的氛围。
  • 驶弹风响急: 形容演奏时的急促与奔放。
  • 缓曲钏声迟: 曲调缓慢,带着沉重的情感,钏声指的是琵琶的指法。
  • 空馀关陇恨: 留下的是对远方的惆怅与思念,关陇指的是边塞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世民,后世称为唐太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开创贞观之治而闻名,推动了唐代的繁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盛世时期,李世民在位时国家富强、文化繁荣,诗中通过琵琶的音乐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和情感的重视。

诗歌鉴赏

《琵琶》是一首通过音乐意象表达情感的诗作。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韵律的美,给人以音乐感。首句“半月无双影”通过月亮的孤独影子,引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随即转向四季花开的意象,展现出生命的美好与流转。接下来的句子则描绘了琵琶演奏时的动态,优雅而又略带忧伤,似乎在诉说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清音满翠帷”与“驶弹风响急”相互映衬,前者描绘出清新、宁静的氛围,后者则展示了音乐的急促与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以“空馀关陇恨”收尾,表现出一种由于远离而产生的思念与惆怅,令人感受到深切的孤独感与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半月无双影: 表达孤独与寂寞。
  2. 全花有四时: 生命的轮回与美好。
  3. 摧藏千里态: 内心情感的压抑与深藏。
  4. 掩抑几重悲: 悲伤的层次感。
  5. 促节萦红袖: 舞动的优雅与音乐的美感。
  6. 清音满翠帷: 音乐的清脆与环境的宁静。
  7. 驶弹风响急: 演奏时的紧张与热情。
  8. 缓曲钏声迟: 沉重的情感与缓慢的旋律。
  9. 空馀关陇恨: 对远方的思念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 “半月无双影”暗喻孤独。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 音乐被赋予情感,展现出人与音乐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远方的惆怅,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情感的细腻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 象征孤独与思念。
  • 花朵: 生命的美好,时间的流逝。
  • 红袖: 舞者的优雅与灵动。
  • 琵琶: 音乐的情感媒介,承载着诗人的心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半月无双影”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轮回
    • B. 孤独与寂寞
    • C. 友谊的美好
    • D. 远方的思念
  2. 诗中提到的“清音满翠帷”指的是什么?

    • A. 琵琶的声音
    • B. 舞者的舞姿
    • C. 自然的声音
    • D. 诗人的思绪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同样表达思乡情,但更侧重于亲情的思念。
  • 《琵琶行》: 通过琵琶的音乐描绘人生悲欢,与李世民的《琵琶》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世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