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烛二首》

时间: 2025-01-05 11:15:37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

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烛二首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
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烛火在风中摇曳的景象,烛火的燃烧像花儿一样不需要春天的到来。尽管我在此刻流下千行泪水,但这并不是因为思念某个人。九龙盘旋的火焰在动荡,光辉四射,仿佛追逐着花的生长。即便如此,我仍在高殿中静静等待着月光明亮的时刻。

注释:

  • :火焰。
  • 听风来动:烛火随风而动,形象地描绘了烛火的状态。
  • 镇下:镇压下,形容泪水的流下。
  • 千行泪:形容眼泪非常多。
  • 非是为思人:不是因为思念某人。
  • 九龙蟠焰:九龙盘旋的火焰,形象化地表示烛火的形态。
  • 四照逐花生:四周的光辉追逐着花的生长。
  • 流高殿:在高殿中流泪。
  • 堪持待月明:值得等待月光明亮的时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世称唐太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成就,还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创作背景:

《咏烛二首》创作于李世民登基后,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诗中通过烛火的意象,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感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烛二首》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运用烛火作为象征,表达了人生如烛,短暂而易逝的主题。开篇“焰听风来动”,将烛火的轻微摆动与风的呼啸结合,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脆弱的生命。接着“花开不待春”,巧妙地引入了生命的无常,花的盛开不必等待春天,暗示着人生的机遇与变化来得不期而至。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一句,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虽然泪水流下,却不是因为思念某人,而是对人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将烛火形容为九龙盘旋,既形象又富有动感,展现了烛光的璀璨与生机,似乎在追逐着花的绽放,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尽管生命短暂,仍然要珍惜当下,等待更好的时光。李世民通过烛火的意象,反映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的博大情怀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焰听风来动:烛火在风中摇晃,表现出其脆弱和不稳定。
  2. 花开不待春:花的开放不需要春天的到来,寓意生命的无常。
  3. 镇下千行泪:眼泪如雨下,表达内心的悲伤。
  4. 非是为思人:流泪并不是由于思念某人,而是对人生的感慨。
  5. 九龙蟠焰动:火焰如同九龙盘旋,形象生动,传达了火焰的灵动。
  6. 四照逐花生:光辉照耀四方,追逐着花的成长,象征着希望。
  7. 即此流高殿:在高处流泪,暗示着身份与孤独。
  8. 堪持待月明:值得期待月光明亮的时刻,传达了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烛火比作九龙,形象生动。
  • 拟人:火焰“听风”、“逐花”,赋予了火焰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整首诗在句子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中通过烛火的意象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李世民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尽管泪水流淌,却依然要坚守希望,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火: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泪水:表达内心的感伤与思考。
  • :象征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 九龙:象征力量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焰听风来动”意指什么?

    • A. 火焰不动
    • B. 火焰随风而动
    • C. 火焰消失
    • D. 火焰静止
  2. 诗中“非是为思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思念
    • B. 悲伤
    • C. 感慨
    • D. 快乐
  3. “镇下千行泪”中的“千行泪”形容的是:

    • A. 眼泪很多
    • B. 眼泪很少
    • C. 眼泪甜
    • D. 眼泪苦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同样运用自然元素,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 《静夜思》:通过月亮与思乡的联系,展现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解读》
  • 《李世民与唐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