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终南山》

时间: 2025-01-05 10:47:17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终南山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重重山峦俯视着渭水,青翠的山峰直插云天。红日从山岭间升起,青色的烟雾在岩石中弥漫。层层松林在晨光中显得仿佛夜晚,远处的山峰隐约如同通往天界。面对如此美景,心中万千忧虑都变得平静,无需去寻访那传说中的仙人。

注释

  • 重峦:高耸的山峦。
  • 俯渭水:俯视渭河水面。
  • 碧嶂:青翠的山峰。
  • 遥天:遥远的天空。
  • 出红:红日升起。
  • 扶岭:依靠山岭。
  • 入翠:青色的烟雾弥漫。
  • 贮岩烟:存留在岩石中的烟雾。
  • 叠松:层叠的松树。
  • 朝若夜:早晨的景象似夜晚。
  • 复岫:再现的山峰。
  • 阙疑全:似乎通往某种完美的境地。
  • 恬千虑:平静了无数的忧虑。
  • 无劳访九仙:不必去寻找传说中的仙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李世民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品传颂千古,其诗风豪放、气势磅礴。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李世民的政治生涯中,可能是在他游览终南山时写下的。终南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隐逸与仙境,李世民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望终南山》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诗中展现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在面对自然时的感受和思考。全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重峦叠嶂、碧绿山峰、红日升起等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山川的雄伟与绮丽。通过“重峦俯渭水”开篇,直接引入了景物,展示出山河的壮阔气势。

诗中“层叠松林朝若夜”一句,巧妙地将晨光与夜色相对比,似乎在描述在不同光影下,松林呈现出的不同形态,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作者用“无劳访九仙”结束,表达了他在面对如此美妙的自然时,心中无所牵挂,隐含着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心灵的宁静。

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李世民作为诗人的深厚修养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峦俯渭水:描述山峰的高耸,带出山与水的关系。
  2. 碧嶂插遥天:青翠的山峰直插云天,形成一种壮丽的景观。
  3. 出红扶岭日:红日从山岭升起,给人以希望与生机。
  4. 入翠贮岩烟:青烟缭绕,描绘一种神秘的氛围。
  5. 叠松朝若夜:松树层层叠叠,在晨光中却显露出夜的宁静。
  6. 复岫阙疑全:远处的山峰让人产生对完美境地的疑问与向往。
  7. 对此恬千虑:面对美景,万千忧虑都变得平静。
  8. 无劳访九仙:无需去追寻仙人,心灵已得到安宁。

修辞手法

  • 对偶:如“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晨光与夜色相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峦:象征着坚韧与巍峨,代表着自然的伟力。
  • 渭水:有流动与生命的象征,反映了自然的灵动。
  • 碧嶂:青翠的山峰,象征生机与希望。
  • 红日:象征新生与光明,带来希望的曙光。
  • 松林:象征长青与坚持,寓意着高洁与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重峦俯渭水”中的“重峦”指的是什么? A. 低矮的丘陵
    B. 高耸的山峦
    C. 平坦的田野
    D. 清澈的湖泊

  2. “无劳访九仙”中的“九仙”指的是什么? A. 仙人
    B. 诗人
    C. 山川
    D. 花鸟

  3.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描绘城市风光
    B.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C. 赞美历史人物
    D. 诉说离愁别绪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了终南山的景色,但更多侧重于隐逸生活的理想,强调隐士的心境。李世民的《望终南山》则更为宏伟壮丽,体现了他作为帝王的气魄与胸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世民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