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杂曲。鼓吹铙歌。苞枿》
时间: 2025-01-01 13:40: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苞枿矣,惟根之蟠。
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
曰我旧梁氏,辑绥艰难。
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
圣人作,神武用,有臣勇智,奋不以众。
投迹死地,谋猷纵。
化敌为家,虑则中。
浩浩海裔,不威而同。
系缧降王,定厥功。
澶漫万里,宣唐风。
蛮夷九译,咸来从。
凯旋金奏,象形容。
震赫万国,罔不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根系深埋的植物,象征着根基的坚固。无论是荆棘丛生,还是南方的安宁,都是在描述一种稳定。诗人自称是梁氏,经历艰难困苦,江汉的阻隔使得大城市的存在更加巩固。圣人制定了法则,神武之人则在其用,而有勇有谋的臣子也不以众多为重。面对死地,他们纵横谋划,化敌为家,思虑得当。大海浩瀚无边,虽不以威严而统一。系缧降王,安定了自己的功业。漫延至万里,传播唐的风采。四方蛮夷皆来归附,凯旋而归,金色的乐器奏响,象征着丰功伟绩,震惊四方,人人都为之赞叹。
注释
- 苞枿:一种植物,象征根基。
- 弥巴蔽荆:形容荆棘丛生,环境艰难。
- 梁氏:指代作者的家族或背景。
- 江汉:指长江和汉江,象征地理阻隔。
- 圣人:指圣明的统治者。
- 勇智:指有勇气和智慧的臣子。
- 化敌为家:将敌人转变为朋友或归附者。
- 浩浩海裔:指辽阔的海域,象征团结。
- 系缧降王:指捆绑降服敌王,安定政权。
- 蛮夷九译:指各地的少数民族都来归附。
- 凯旋金奏:胜利归来,奏乐庆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和诗歌闻名,擅长描写自然和哲理,作品常蕴含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苞枿》作为《乐府杂曲》中的一首,反映了唐代盛世的繁荣和政治稳定,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团结的向往。诗中提到的“蛮夷九译”,说明了当时唐朝的强盛与国际交往的广泛。
诗歌鉴赏
《苞枿》以植物的根系开篇,生动地描绘了坚实的基础与稳定的环境,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视自己的根基。接着,诗人提到自己是“旧梁氏”,这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历史背景,也暗示着经历的艰难与对家族的传承。诗中的“江汉之阻”,则是对地理环境的深思,暗示着外部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圣人作,神武用”,展现了理想中的治国理政,圣明的君主和有才能的臣子共同努力,达到安定国家的目的。在此背景下,诗人表达了对勇士的赞美,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灵活应对,化敌为友,获取成功。
整首诗浑然一体,通过使用意象和象征,展示了唐朝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姿态。同时,诗中对各民族的包容,也反映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多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苞枿矣,惟根之蟠:象征坚固的根基。
- 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环境的困难与南方的安宁形成对比。
- 曰我旧梁氏,辑绥艰难:自我身份的认同与经历的艰辛。
- 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地理阻隔强化了城市的稳固。
- 圣人作,神武用:强调贤明的治理与强有力的执行。
- 有臣勇智,奋不以众:勇敢而聪明的臣子不依赖人多。
- 投迹死地,谋猷纵:在危难中施展谋略。
- 化敌为家,虑则中:将敌人转化为朋友,思虑周全。
- 浩浩海裔,不威而同:海域辽阔,无需威严而团结。
- 系缧降王,定厥功:捆绑敌王,安定政权。
- 澶漫万里,宣唐风:唐风飘扬,蔓延万里。
- 蛮夷九译,咸来从:四方蛮夷归附。
- 凯旋金奏,象形容:胜利凯旋,奏响庆典。
- 震赫万国,罔不龚:震动四方,人人称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植物的根基比喻国家的稳定。
- 对仗:诗句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用“江汉”象征地理障碍,表现国家的团结。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国家的根基、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包容,表达了对唐朝繁荣昌盛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团结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根:象征基础与稳定。
- 南极:隐喻安宁与富饶的地方。
- 江汉:象征阻隔与联系。
- 蛮夷:代表四方少数民族,彰显国度的包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苞枿”象征什么? A. 国家根基
B. 植物的枝叶
C. 个人身份 -
“江汉之阻”指的是什么? A. 地理障碍
B. 文化隔阂
C. 政治问题 -
“化敌为家”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A. 友好往来
B. 战争胜利
C. 文化交流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
- 《登高》(杜甫):描绘国家的忧虑与壮丽景象。
诗词对比
- 柳宗元与王勃的作品,前者更注重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后者则多表现个人的志向与失落。柳宗元的诗更具政治色彩,而王勃的诗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柳宗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