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二首》

时间: 2025-01-14 11:01:06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闺二首
作者:崔道融 〔唐代〕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寒食节的夜晚,明月下细雨纷飞,落花的香气弥漫在泥土中。佳人手持绣好的信笺,却没有雁儿飞向辽西来传递我的思念。
第二首:我想剪下“宜春”的字样,可是春寒依然刺骨,剪刀在寒意中变得更加冷冽。辽阳究竟在何方,别再期盼寄送我的征袍了。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春季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前的一天。
  • 月明雨:形容夜晚明亮的月光和细雨。
  • 锦字:指用绣好的信笺。
  • 无雁寄辽西:没有雁鸟飞往辽西来传递消息,表达孤独和思念。
  • 宜春字:指“宜春”二字,象征春天的美好。
  • 春寒:春天的寒冷气候。
  • 辽阳:古地名,代表遥远的地方。
  • 征袍:指出征的衣袍,象征战争与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道融,字子玉,唐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象及人间情感,常常蕴含浓厚的乡愁与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季的寒食节,正值春回大地之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佳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崔道融的《春闺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首句“寒食月明雨”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春夜,月光透过细雨,将整个世界笼罩在一层朦胧的美感之中。落花的香气伴随着春雨,给人一种既温暖又伤感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

接着,佳人手持锦字,等待雁信,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传信的鸟儿,这种情景不仅暗示了她的孤独,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无奈。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无雁”这一意象,象征着思念的无处寄托,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思乡情怀。

后两句则通过“欲剪宜春字”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向往,但春寒依然刺骨,似乎在暗示着佳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焦虑。最后一句“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则是对遥远的地方的思念,也暗含着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整体而言,诗歌以精致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寒食月明雨:描绘了寒食节的夜晚,细雨和明亮的月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落花香满泥:落花的芬芳弥漫在泥土中,暗示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佳人持锦字:佳人手中握着绣好的信件,象征着思念和期待。
    • 无雁寄辽西:没有雁鸟来传递信息,表达了思念的无奈。
    • 欲剪宜春字:想要剪下“宜春”之字,象征对春天的渴望与怀念。
    • 春寒入剪刀:春天的寒冷使得剪刀也显得冰冷,暗示着情感的冷却。
    • 辽阳在何处:对辽阳的渴望与无奈,表露了对遥远地方的思念。
    • 莫望寄征袍:不再期待寄送征袍,暗含着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无雁寄辽西”,通过雁鸟的缺失来比喻思念的无处寄托。
    • 对仗:如“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展现了诗歌的工整与韵律。
    • 拟人:如“春寒入剪刀”,将无形的寒冷赋予了物体,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远方佳人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在自然美景中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月明:象征希望与光明。
  • :代表温柔与柔情,同时也暗示着忧愁。
  • 落花: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美好,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 锦字:传递情感的媒介,象征着思念。
  • :象征远方的信使,暗示着孤独与离别。
  • 剪刀:象征选择与分离,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A. 清明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元宵节

  2. “无雁寄辽西”中的“雁”是用来象征什么? A. 远方的旅行
    B. 思念的信使
    C. 友谊的象征
    D. 春天的来临

  3. 诗人想剪下的“宜春字”代表什么? A. 对春天的向往
    B. 对秋天的思念
    C. 对夏季的期待
    D. 对冬天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相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崔道融的《春闺二首》与王维的《相思》有相似的主题,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念之情。崔道融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孤独感,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心境的变化。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崔道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