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

时间: 2025-01-19 20:51:04

珠箔映高柳,美人红袖垂。

忽闻半天语,不见上楼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珠箔映高柳,美人红袖垂。
忽闻半天语,不见上楼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美丽景象:珠帘映照着高高的柳树,美人儿的红袖子轻轻垂下。突然听到半空中传来的声音,却看不到她在楼上的身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珠箔:用珠子装饰的帘子,形容华丽。
  • 高柳:高大的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
  • 美人:指美丽的女子。
  • 红袖:指女子的衣袖,红色象征着美丽与娇艳。
  • 半天语:半空中传来的声音,可能是歌声或说话声。
  • 上楼时:指在楼上时,形容看不见。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特别涉及古典典故,但通过“高柳”和“美人”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渴望,符合唐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道融(约 740-802 年),字子昂,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长安春》创作于唐代,是诗人对春天的感悟与对美人思念之情的表达。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繁华与美丽是诗人灵感的来源。

诗歌鉴赏:

《长安春》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长安春天的美丽与生机。首句“珠箔映高柳”便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景:阳光透过珠帘,洒在高大的柳树上,营造出一种明亮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柳树常常与春天相联系,它的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接下来的“美人红袖垂”,则将视线转向美丽的女子,红色的袖子轻轻垂下,给人以柔美之感。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春天的温暖与柔和。

最后两句“忽闻半天语,不见上楼时”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诗人听到了来自半空的声音,却无法看到那位美人,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遗憾。这种表达让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春天的美丽与人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珠箔映高柳:描绘春天的美景,珠帘光辉与柳树的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春日画面。
  2. 美人红袖垂:转向美人,红袖的描写增加了诗的柔美感,暗示着春天的温暖与浪漫。
  3. 忽闻半天语:听到了空中传来的声音,引发了诗人的思念。
  4. 不见上楼时:虽然有声音,但却看不到美人,增添了一丝惆怅和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珠箔与高柳的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感。
  • 意象:通过“珠箔”和“红袖”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柔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对美人深切的思念,反映了人们在春天时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寄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箔:象征华丽与富贵。
  • 高柳:象征生命力与春天的生机。
  • 美人:象征爱情与美丽。
  • 红袖:象征温柔与娇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珠箔”指的是什么? A. 珍珠的装饰帘子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花卉
    D. 一种衣服

  2. 诗中“美人红袖垂”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美丽与温柔
    B. 忧伤与遗憾
    C. 喜悦与欢乐
    D. 独立与坚强

  3. 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A. 鸟鸣
    B. 半天语
    C. 风声
    D. 水声

答案: 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但其更多地表现了壮阔的视野与豪放的情怀,而崔道融的《长安春》则偏重于细腻的情感与柔美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柔和与人间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