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宿聊城外,忘眠听漏声。
浮烟连野白,孤月近船明。
世变山河在,时移草木惊。
绝怜知己少,感慨独伤情。
白话文翻译:
在聊城外水边住宿,夜深人静我忘记了睡眠,静听滴水声。
袅袅的浮烟笼罩着白色的野外,孤独的明月在船边闪烁。
即使世事变迁,山河依旧存在,时光流转,草木却感到惊异。
我最怜惜的是知己太少,感慨之余,心中独自伤感。
注释:
- 聊城:聊城市,位于中国山东省。
- 水宿:指在水边住宿。
- 漏声:指滴水的声音,这里形容夜深时的寂静。
- 浮烟:轻薄的烟雾。
- 孤月:孤独的月亮,暗指孤独感。
- 世变山河在:世事虽然变化,但大自然的山河依然存在。
- 时移草木惊:时间的流逝让草木感到惊诧,表现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无常。
- 知己:指志趣相投的朋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知己少”可以联系到古人对知己的珍视,像是“知音”的概念,表达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号“白云山人”。他以诗人身份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
创作背景:
《泊聊城》创作于元代时期,那个时候社会动荡,王冕在世事变迁中感悟人生,诗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感慨,表达了对于知己的渴望与孤独的情感。
诗歌鉴赏:
《泊聊城》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自身的孤独与对知己的思念。第一联“水宿聊城外,忘眠听漏声”,描绘了诗人在聊城水边宿夜的情景,夜深人静,诗人被滴水声唤醒,体现了深夜的寂静与孤独。第二联“浮烟连野白,孤月近船明”,通过“浮烟”、“孤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孤寂的氛围,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两联“世变山河在,时移草木惊”,诗人思考着世事变化,尽管山河依旧,但时间的流逝让自然感到惊异,反映了诗人对变化的感慨与无奈。最后一联“绝怜知己少,感慨独伤情”,更是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知己的稀少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充满了对友谊的渴望与对人情的感伤。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王冕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他对生命、友谊的思考,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宿聊城外:在聊城的水边住宿,指代诗人的游历与生活状态。
- 忘眠听漏声:夜深人静,诗人因思绪繁杂而忘记入睡,听着滴水声,表现出孤独的心境。
- 浮烟连野白:描绘夜晚烟雾弥漫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孤月近船明:孤独的月亮照耀着船只,象征着孤独与清冷。
- 世变山河在:尽管世事变化,但山河依旧存在,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 时移草木惊:时间流逝带来的惊诧,暗示着变化与无常。
- 绝怜知己少:对知己的珍惜与怜惜,感叹朋友的稀少。
- 感慨独伤情:独自感慨,心中感到伤感,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草木因时间的改变而感到惊异,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世变山河在,时移草木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冕在自然与人生变迁中对孤独、对知己稀少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友情的渴望,充满了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与流动,表达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 月:象征孤独与清冷,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烟:象征朦胧与不确定,表达诗人对未来的迷茫。
- 草木:象征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月近船明”描绘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友情
B. 孤独
C. 自然美
D. 时间流逝 -
“世变山河在”中的“山河”指的是什么? A. 自然景象
B. 朋友
C. 诗人的家乡
D. 诗人的情感 -
诗人通过“绝怜知己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感慨与孤独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王冕的《泊聊城》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有对孤独的主题探讨,但王冕更强调对知己的感慨,而李白则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意象上虽有重合,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前者更显孤寂,后者则带有浓厚的思乡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