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时间: 2025-01-04 08:41:37

猕猴本兽属,野性殊不常。

俄然脱秽垢,冠盖儒衣冠。

敛丑著面具,向人舞郭郎。

跳踉媚小儿,寸得梨枣尝。

假彼草木味,换此虮虱肠。

终然匪我类,教养徒自伤。

不如夺衣巾,弃置山野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猕猴
作者: 王冕 〔元代〕

猕猴本兽属,野性殊不常。
俄然脱秽垢,冠盖儒衣冠。
敛丑著面具,向人舞郭郎。
跳踉媚小儿,寸得梨枣尝。
假彼草木味,换此虮虱肠。
终然匪我类,教养徒自伤。
不如夺衣巾,弃置山野傍。

白话文翻译

猕猴本是野生动物,性情向来不驯。
突然脱去污垢,披上儒生的衣服和帽子。
它掩饰自己的丑陋,戴上面具,向人们表演。
在小孩子面前跳跃,恳求得到一点梨和枣的尝试。
假装享用草木的味道,换来的是虱子和肚肠的痛苦。
最终这不是我的同类,培养只会让自己受伤。
不如把衣物夺走,抛弃在山野的旁边。

注释

  • 猕猴:一种猴子,象征野性和本能。
  • 冠盖:指学者的帽子和衣服,代表儒生的装束。
  • 敛丑:掩饰丑陋。
  • 郭郎:指小孩子,带有调侃的意味。
  • 虮虱肠:虮虱是寄生虫,寓意痛苦。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猕猴的形象,隐喻了那些伪装成儒者的人,揭示了伪善和表面风光下的真实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冕,元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诗作大约创作于元代的动荡时期,王冕通过猕猴的比喻,揭示了社会上伪善的现象,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诗歌鉴赏

《猕猴》通过猕猴的形象,表达了对伪善者的深刻讽刺。诗中描绘了猕猴从野性到伪装成儒者的过程,反映出人们在社会压力下不得不扭曲自我、伪装成他人所期待的样子。王冕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感与无奈。尤其是“假彼草木味,换此虮虱肠”一句,极具冲击力,揭示了伪装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不失深度,情感上则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两句揭示了猕猴的本性与伪装之间的对立。
    • 第三、四句展示了猕猴为了讨好他人而做出的表演和努力。
    • 第五、六句表达了伪装带来的痛苦和最终的失落感。
    •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这种伪装生活的不屑。
  • 修辞手法

    • 比喻:猕猴象征伪善者,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 主题思想:通过猕猴的伪装,揭示出人性中的伪善与复杂,反映出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猕猴:象征野性与本能,代表真实的自我。
  • 儒衣冠:象征伪装与社会期望,反映出外在的虚伪。
  • 梨枣:象征人们对物质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猕猴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真实的自我
    B. 伪善者
    C. 自然的野性
    D. 儒生

  2. “假彼草木味”中“假”字的意思是?
    A. 假装
    B. 真的
    C. 交换
    D. 停止

  3. 诗中提到的“虮虱肠”主要指什么?
    A. 快乐
    B. 痛苦
    C. 财富
    D. 知识

答案:1-B,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王冕的《猕猴》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现出对人性及其追求的思考,但王冕更侧重于对社会伪善的批判,而李白则强调享乐与豪放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王冕诗歌选注》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