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灞桥》

时间: 2024-10-17 00:54:33

柳丝垂线,袅娜春风晚。

看惯离人都不管,最是无情青眼。

桥上谁唱阳关,桥下灞水潺湲。

纵使声声流去,也难听到江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灞桥
作者: 张伯驹 〔近代〕

柳丝垂线,袅娜春风晚。
看惯离人都不管,最是无情青眼。
桥上谁唱阳关,桥下灞水潺湲。
纵使声声流去,也难听到江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晚时分,柳丝轻垂、春风柔和的景象。眼前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分别,冷漠得没有反应。桥上有人在唱《阳关三叠》,而桥下的灞水潺潺流动。即便是那动人的歌声流淌而去,也无法传达到江南。

注释

字词注释

  • 柳丝:柳树的细长枝条,春天时柳树发芽,丝状的柳条轻垂。
  • 袅娜:形容轻盈柔美的样子,这里指春风轻柔的吹动。
  • 离人:指远行的人,通常指恋人或亲人。
  • 青眼:冷漠的目光,形容对离别的不在意。
  • 阳关:古曲名,表达离别之情。
  • 潺湲:形容水流的声音,指流水轻轻流动的样子。

典故解析

  • 阳关三叠:源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表达离别情感的歌曲,常用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96-1979),近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精通传统文化,尤其对唐诗宋词有深入研究。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清平乐 灞桥》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离别感情的抒发,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丽的自然景色为开篇,通过春风与柳丝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在词中流露出对离别的无奈与冷漠,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对离别习以为常的态度。尤其是“看惯离人都不管,最是无情青眼”,这句词语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情感:面对离别,似乎已经麻木,失去了最初的感伤与眷恋。

接下来的“桥上谁唱阳关,桥下灞水潺湲”,将离别与自然景色结合,透出一种悠远的哀愁。歌声虽美,却如水流逝去,难以再听到江南的音韵。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流畅的词句,展现了一个充满春意却又蕴藏着离愁的画面,使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流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丝垂线,袅娜春风晚:描绘了春天的傍晚,柳树的枝条轻柔地垂下,春风轻拂,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柔美。
  2. 看惯离人都不管,最是无情青眼:表达了对离别的麻木与冷漠,曾经的情感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无所谓。
  3. 桥上谁唱阳关:提到《阳关三叠》这首古曲,渲染出离别的情感,似乎在问谁在此时此刻唱起这首歌。
  4. 桥下灞水潺湲:描写灞河水流的声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止境的思念。
  5. 纵使声声流去,也难听到江南:即使那美妙的歌声流逝而去,依然无法传达到心中对江南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柳丝”与“春风”来象征春天的柔美与生机。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类的情感,使景与情结合。
  • 对仗:如“桥上谁唱阳关,桥下灞水潺湲”,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对离别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对离别的感受表现得细腻而深刻,令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丝:象征柔情与思念。
  • 春风:代表新的开始与生命的延续。
  • 阳关:表达离别与思念之情。
  • 灞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无法逆转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阳关”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首古曲
    c) 一条河流
    d) 一种鸟类

  2. 诗中“无情青眼”指的是什么状态? a) 热情的目光
    b) 冷漠的态度
    c) 伤心的眼神
    d) 疑惑的神情

  3. “桥下灞水潺湲”描述了什么? a) 远行的离别
    b) 温暖的春风
    c) 水流的声音
    d) 唱歌的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阳关三叠》:王维的经典诗作,表达离别情感。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张伯驹 vs. 王维:张伯驹的《清平乐 灞桥》以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离愁为主,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通过古曲表达更为深邃的离别情感,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选读》
  • 张伯驹相关文集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