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一》
时间: 2025-01-19 19:44: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白话文翻译: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白露凝结成团。上将率领军队离开长安。塞外的尘沙使得天空暗淡,陇头的风月带来寒意。随风飘转的蓬草跟随在马蹄之后,飞霜落在剑尖上。云层厚重,遮蔽了代郡,流水冻结在桑干河上。烽火微弱,桔槔显得遥远,桥梁高峻,辘轳难以攀爬。从军的多是恶少,召募的都是有才能的官员。在堤坝上埋伏时,战鼓静卧,疑兵突然解下马鞍。在柳城擒获冒顿,长坂接纳呼韩邪。接受投降后再次筑城,燕然山已经重新刻石记功。还嘲笑傅介子,辛苦地去刺杀楼兰王。
注释:
- 高秋:指秋高气爽的季节。
- 白露团:白露凝结成团,形容秋天的景象。
- 上将:指高级将领。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今陕西西安。
- 塞下:边塞地区。
- 陇头:指陇山,位于今甘肃一带。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行军的艰辛。
- 代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蔚县一带。
- 桑干:桑干河,流经今河北、山西等地。
- 烽微:烽火微弱,指边疆的警报。
- 桔槔:古代的一种汲水工具。
- 辘轳:古代的一种起重机械。
- 材官:有才能的官员。
- 伏堤:在堤坝上埋伏。
- 疑兵:假装有兵力,以迷惑敌人。
- 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朝阳。
- 冒顿:匈奴单于的名字。
- 呼韩:指呼韩邪单于,匈奴的领袖。
- 燕然:燕然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 傅介子:汉代名将,曾刺杀楼兰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隋朝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和军事征战为题材,风格雄浑豪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边疆的艰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出征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将士们出征的艰辛和边疆的荒凉。诗中“高秋白露团”一句,既点明了季节,又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的“尘沙塞下暗”和“风月陇头寒”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荒凉的边塞之地。诗中的“转蓬随马足”和“飞霜落剑端”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行军的艰难和战士的英勇。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秋白露团”:描绘秋天的景象,白露凝结成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上将出长安”:指出高级将领率领军队离开长安,开始了边塞的征程。
- “尘沙塞下暗”:边塞地区尘沙飞扬,使得天空暗淡,象征着边疆的荒凉和艰苦。
- “风月陇头寒”:陇头的风月带来寒意,加深了边塞的凄凉感。
- “转蓬随马足”:随风飘转的蓬草跟随在马蹄之后,比喻行军的艰辛。
- “飞霜落剑端”:飞霜落在剑尖上,形象地表达了战士的英勇和边塞的寒冷。
- “凝云迷代郡”:云层厚重,遮蔽了代郡,象征着边疆的封闭和孤立。
- “流水冻桑干”:流水冻结在桑干河上,加深了边塞的寒冷和荒凉。
- “烽微桔槔远”:烽火微弱,桔槔显得遥远,象征着边疆的警报和边民的艰辛。
- “桥峻辘轳难”:桥梁高峻,辘轳难以攀爬,表达了行军的困难。
- “从军多恶少”:从军的多是恶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边疆的艰苦。
- “召募尽材官”:召募的都是有才能的官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 “伏堤时卧鼓”:在堤坝上埋伏时,战鼓静卧,象征着战争的紧张和将士的机智。
- “疑兵乍解鞍”:疑兵突然解下马鞍,表达了战争的变幻莫测。
- “柳城擒冒顿”:在柳城擒获冒顿,象征着战争的胜利。
- “长坂纳呼韩”:长坂接纳呼韩邪,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 “受降今更筑”:接受投降后再次筑城,象征着和平的巩固。
- “燕然已重刊”:燕然山已经重新刻石记功,表达了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荣耀。
- “还嗤傅介子”:还嘲笑傅介子,辛苦地去刺杀楼兰王,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转蓬随马足”和“飞霜落剑端”,形象地表达了行军的艰辛和战士的英勇。
- 拟人:如“凝云迷代郡”,云层被赋予了遮蔽的动作,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将士出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高秋白露团:秋天的景象,营造凄凉氛围。
- 尘沙塞下暗:边塞尘沙,象征荒凉和艰苦。
- 风月陇头寒:陇头风月,加深凄凉感。
- 转蓬随马足:行军艰辛的比喻。
- 飞霜落剑端:战士英勇和边塞寒冷的象征。
- 凝云迷代郡:边疆封闭和孤立的象征。
- 流水冻桑干:边塞寒冷和荒凉的加深。
- 烽微桔槔远:边疆警报和边民艰辛的象征。
- 桥峻辘轳难:行军困难的表达。
- 从军多恶少:社会动荡和边疆艰苦的反映。
- 召募尽材官: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 伏堤时卧鼓:战争紧张和将士机智的象征。
- 疑兵乍解鞍:战争变幻莫测的表达。
- 柳城擒冒顿:战争胜利的象征。
- 长坂纳呼韩:和平愿望的表达。
- 受降今更筑:和平巩固的象征。
- 燕然已重刊:战争胜利和将士荣耀的表达。
- 还嗤傅介子: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秋白露团”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上将出长安”中的“长安”是古代中国的哪个城市? A. 北京 B. 西安 C. 洛阳 D. 南京
-
“转蓬随马足”中的“转蓬”比喻的是什么? A. 行军的艰辛 B. 战士的英勇 C. 边塞的荒凉 D. 战争的胜利
-
“飞霜落剑端”中的“飞霜”象征的是什么? A. 战士的英勇 B. 边塞的寒冷 C. 战争的胜利 D. 和平的愿望
-
“还嗤傅介子”中的“傅介子”是谁? A. 汉代名将 B. 匈奴单于 C. 边塞诗人 D. 古代文人
答案:
- C. 秋天
- B. 西安
- A. 行军的艰辛
- B. 边塞的寒冷
- A. 汉代名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展现了边疆的艰苦和将士的英勇。
- 杜甫《兵车行》: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薛道衡《出塞》:两者都以边塞为背景,但王昌龄的诗更加注重对战争的描写,而薛道衡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
- 杜甫《兵车行》与薛道衡《出塞》:两者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但杜甫的诗更加注重对战争的批判,而薛道衡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大量唐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全宋诗》: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收录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