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麦》

时间: 2025-01-01 13:13:02

春寒风雨淫,蚕麦止半熟。

耕桑未尝亲,有获敢求足。

邻田老翁妪,囊空庾无粟。

机张久乏纬,食晏惟薄粥,熟耕种未下,屡檮云不旋。

私忧止寒饿,王事念鞭扑。

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牍。

闭门差似可,忍饥有余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寒风雨淫,蚕麦止半熟。
耕桑未尝亲,有获敢求足。
邻田老翁妪,囊空庾无粟。
机张久乏纬,食晏惟薄粥,
熟耕种未下,屡檮云不旋。
私忧止寒饿,王事念鞭扑。
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牍。
闭门差似可,忍饥有余福。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寒风和细雨不断,蚕麦的成熟进度缓慢。
从未亲自耕种桑树,哪敢奢求丰收?
邻田的老翁和老妇,口袋空空,仓库里没有粮食。
织机长久没有织布,吃饭时只能吃薄粥,
熟悉的耕种还未开始,稻草人屡屡被云遮住。
我担心的是寒冷和饥饿,心中却又想着国事的压力。
做农人实在不容易,做官又怕文书的繁杂。
关上门似乎更好,忍饥也算是一种福气。

注释:

  • :这里指雨水多而滋润的样子。
  • 蚕麦:蚕和麦子,代表农作物。
  • 耕桑:耕种桑树,意指农事。
  • 囊空庾无粟:口袋空空,仓库里没有粮食。
  • 机张:织机准备好,形容停工。
  • 薄粥:稀薄的粥,食物匮乏的表现。
  • 屡檮云不旋:稻草人多次被云遮住,象征着农事受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词风格简洁明了,常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辛。诗人在描绘农民生活的同时,表露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

诗歌鉴赏:

《蚕麦》是一首深刻反映农民艰难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春寒雨雪的恶劣天气,表达了农作物的成长受阻,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诗人以“春寒风雨淫,蚕麦止半熟”开篇,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农田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计的直接影响。

接着,诗人通过“邻田老翁妪,囊空庾无粟”描绘了邻里农民的窘迫,传达出一种普遍的社会悲剧感。诗中不仅写出了农民的饥寒交迫,还借助“机张久乏纬,食晏惟薄粥”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助。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此外,诗中还反映出诗人对国家事务的忧虑,“私忧止寒饿,王事念鞭扑”,表现了作为一个文人对国家和百姓的双重责任感。结尾“闭门差似可,忍饥有余福”则是对当时困境的自我安慰,透出一丝无奈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寒风雨淫,蚕麦止半熟”:描写春天寒冷的天气,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
    • “耕桑未尝亲,有获敢求足”:表达了自己未能亲自参与农事,无法寄望于丰收。
    • “邻田老翁妪,囊空庾无粟”:邻里的老农夫和老妇人都面临粮食匮乏的困境。
    • “机张久乏纬,食晏惟薄粥”:织机长久未用,生活只能靠薄粥维持。
    • “熟耕种未下,屡檮云不旋”:农作物还未播种,稻草人多次被遮云,象征着农事受阻。
    • “私忧止寒饿,王事念鞭扑”:心中忧虑饥寒,仍然惦记国家大事。
    • “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牍”:做农人不易,做官又怕繁文缛节。
    • “闭门差似可,忍饥有余福”:关上门似乎更好,忍饥也算是种福气。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文人对国家事务的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
    • 意象:自然灾害与人们辛劳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主题思想:全诗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同时反映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意象分析:

  • 春寒:象征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 蚕麦:代表农作物,寄托了农民的希望与生活。
  • 邻田老翁妪:象征着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突显社会的困境。
  • 机张:代表着生产的停滞,反映了经济的萧条。
  • 薄粥:象征着生活的贫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陶渊明
  2. 诗中提到的“邻田老翁妪”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社会繁荣
    • B. 农民生活困窘
    • C. 自然环境优美
  3. “闭门差似可,忍饥有余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感
    • B. 对现实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 C.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关注农民生活,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杜甫《春望》:同样描写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诗词对比

  • 苏辙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关注农民和自然,但苏辙更集中于现实困境,而陶渊明则更多表现田园的理想与宁静。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