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

时间: 2024-09-19 21:51:20

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

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去年涧水今亦流,
去年杏花今又拆。
山人归来问是谁,
还是去年行春客。

白话文翻译:

去年涧水如今仍在流淌,
去年盛开的杏花如今已再次凋谢。
山中人归来问我是谁,
我还是去年春天的游子。

注释:

  • 涧水:小溪流,指山中的溪水。
  • 杏花:指杏树盛开的花朵,象征春天的美好。
  • 山人:指隐居在山中的人,多为道士或隐士。
  • 行春客:指春天出游的人。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水流和花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字子云,号阮籍,曾任官职,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访道士侄子未果的情况下,通过题壁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对旧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韦应物的《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是一首反映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佳作。诗中以“涧水”和“杏花”作为主要意象,展现了春季的循环与生命的更替。开头两句“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通过对比来表现时间的流逝,涧水依旧奔流,杏花却已凋谢,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

接下来的“山人归来问是谁”,则引入了人际关系的思考。山人是隐士的象征,代表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回归。最后一句“还是去年行春客”,则突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虽是同一个春天,却已人事全非。

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去年涧水今亦流:说明时间的流逝,涧水依然流淌,象征着生生不息。
    • 去年杏花今又拆:杏花在春天盛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朵又一次凋谢,反映了生命的短暂。
    • 山人归来问是谁:隐士回到山中,询问诗人身份,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过去的追忆。
    • 还是去年行春客:诗人自认还是去年的游子,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怀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涧水和杏花象征着时间和生命的流转,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人对过去的思念,表现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涧水:象征生命的延续与不变,代表时间的流动。
  • 杏花:象征青春与美好,然而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凋零,反映了生命的脆弱。
  • 山人:象征隐逸与超脱,体现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涧水”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友情的长久
    • C. 自然的美丽
  2. 诗的最后一句“还是去年行春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新生活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韦应物的《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者更注重自然与时间的流逝,而后者则强调人情与离别的悲伤。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深刻的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诗风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