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双峦斗碧 徐君宝妻 〔宋代〕
双峦斗碧,寒玉雕秋壁。两道凝螺天半,横无限青青色。拍案涛声急。似鼓临邛瑟。窗下镜台鸾去,空留得春山迹。
白话文翻译:
两座山峰争艳,如同用寒玉雕刻的秋日峭壁。两道山脉如同凝固的螺纹横亘在天际,展现出无边的青翠色彩。波涛拍岸,声如急促的鼓声,仿佛是临邛的琴瑟之音。窗下的镜台空空如也,只剩下春山的痕迹。
注释:
- 双峦斗碧:双峦,指两座山峰;斗碧,争艳比美。
- 寒玉雕秋壁:寒玉,形容山石的冷峻与美丽;秋壁,秋天的山壁。
- 两道凝螺天半:凝螺,形容山脉蜿蜒如螺纹;天半,天际。
- 横无限青青色:横,横亘;无限青青色,形容山色无边的青翠。
- 拍案涛声急:拍案,波涛拍击岸边;涛声急,波涛声急促。
- 似鼓临邛瑟:似鼓,如同鼓声;临邛瑟,临邛的琴瑟之音。
- 窗下镜台鸾去:镜台,梳妆台;鸾去,指鸾鸟离去,比喻女子离去。
- 空留得春山迹:春山迹,春山的痕迹,比喻留下的记忆或痕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君宝妻,宋代女诗人,生平不详。她的诗词多表现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景的壮美与女子离去的哀愁,可能是诗人在秋日登山时,触景生情,思念离去的亲人或爱人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的山景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事之哀。首两句以“双峦斗碧”和“寒玉雕秋壁”描绘了山峰的壮丽,中间两句“两道凝螺天半,横无限青青色”则进一步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山脉的辽阔与青翠。后四句则通过“拍案涛声急”和“似鼓临邛瑟”将自然之声与音乐之美相结合,最后以“窗下镜台鸾去,空留得春山迹”表达了女子离去的哀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峦斗碧”:以“斗碧”形容山峰争艳,生动形象。
- “寒玉雕秋壁”:用“寒玉”比喻山石的冷峻与美丽,“雕秋壁”则进一步强调了山壁的精致。
- “两道凝螺天半”:以“凝螺”形容山脉的蜿蜒,“天半”则展现了山脉的辽阔。
- “横无限青青色”:“横”字表现了山脉的横亘,“无限青青色”则描绘了山色的无边青翠。
- “拍案涛声急”:以“拍案”形容波涛的猛烈,“涛声急”则传达了波涛的急促声响。
- “似鼓临邛瑟”:将波涛声比作鼓声和琴瑟之音,增添了音乐之美。
- “窗下镜台鸾去”:以“鸾去”比喻女子离去,“镜台”则暗示了女子的身份。
- “空留得春山迹”:“春山迹”留下了女子的记忆或痕迹,表达了深深的哀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玉雕秋壁”、“似鼓临邛瑟”等,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染力。
- 拟人:如“双峦斗碧”,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两道凝螺天半,横无限青青色”,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山景的描绘,表达了自然之美与人事之哀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刻感受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意象分析:
- 双峦、寒玉、秋壁:描绘了山峰的壮丽与冷峻。
- 凝螺、天半、青青色:展现了山脉的辽阔与青翠。
- 拍案、涛声、临邛瑟:将自然之声与音乐之美相结合。
- 镜台、鸾去、春山迹:表达了女子离去的哀愁和留下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双峦斗碧”形容的是什么? A. 两座山峰争艳 B. 两道山脉蜿蜒 C. 波涛拍岸 D. 琴瑟之音 答案:A
-
“寒玉雕秋壁”中的“寒玉”比喻的是什么? A. 秋天的山壁 B. 冷峻的山石 C. 青翠的山色 D. 急促的涛声 答案:B
-
“窗下镜台鸾去”中的“鸾去”比喻的是什么? A. 女子离去 B. 山峰争艳 C. 山脉蜿蜒 D. 波涛拍岸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日山景,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隐逸之情。
- 杜甫《望岳》:以壮丽的山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徐君宝妻的《霜天晓角·双峦斗碧》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日山景,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人事之哀,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隐逸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君宝妻的诗词,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