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白话文翻译
夜里,我兴致勃勃地吟诗作对,明月照耀着谢公的楼台。
影子在重重的门后静静地闭合,寒意在孤独的树木间悄然升起。
喜鹊因惊动而随风散落的叶子,萤火虫也远远地飞入烟雾之中。
今夜,遥望天边,清冷的月光照耀着,心中却生出几分愁绪。
注释
- 谢公楼:指的是谢安的楼,谢安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因其所居之楼而得名,是文人雅士聚会吟咏的地方。
- 重门静:重重的门关闭,显得静谧,表现出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氛围。
- 寒生独树秋:在秋天的寒意中,孤独的树木映衬出冷清的气氛。
- 鹊惊随叶散:鹊鸟被惊动,随风飘散的落叶,象征着秋天的萧瑟。
- 萤远入烟流:萤火虫远远地飞入烟雾之中,意在描绘夜晚的幽静与朦胧。
- 清光几处愁: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但却引发了几分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40年,卒于约795年,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月夜等自然景象,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士人多寄情于山水月色,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向。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秋夜景色的描绘,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清冷的秋夜,诗人以月光为媒介,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愁绪。开篇“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展现了诗人兴致勃勃的状态,然而随着后文的展开,诗人却逐渐沉浸在孤独与惆怅之中。通过“影闭重门静”与“寒生独树秋”的描写,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冷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清冷的气息。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两句,生动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尤其是萤火虫与落叶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暗含着对逝去时光的惋惜。最后一句“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则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诗人心中却隐隐泛起忧愁,似乎与这清冷的夜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表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孤独境遇的深切反思,充分展现了唐诗中常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来诗酒兴:夜晚的到来,诗酒的兴致高涨,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 月满谢公楼:明亮的月光洒在谢公楼上,营造出一种典雅的氛围。
- 影闭重门静:门紧闭,周围显得格外安静,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
- 寒生独树秋:在秋天的寒意中,孤独的树木显得特别冷清。
- 鹊惊随叶散:喜鹊因惊吓而随风飘散的落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萤远入烟流:萤火虫飞入烟雾中,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感。
- 今夕遥天末:今晚的明月遥挂天边,诗人仰望星空,感慨万千。
- 清光几处愁:明亮的月光照耀下,心中不禁涌起几分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与心情相联系,暗示心境的变化。
- 拟人:鹊鸟的惊动与飞散,赋予自然以生命,使情景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一个秋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呈现出一种清冷而沉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思念与希望,照亮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 谢公楼:代表着士人雅集的地方,承载着文化与情感。
- 孤树:象征孤独与寂寞,反映诗人的内心境遇。
- 鹊鸟和萤火虫:分别象征生机与短暂,强调了生命的脆弱。
- 秋夜:整体氛围的营造,反映出季节的变迁与内心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谢公楼”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苏轼
B. 李白
C. 谢安
D. 杜甫 -
诗中的“影闭重门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愤怒
D. 无奈 -
诗的最后一句“清光几处愁”表达了什么? A. 高兴
B. 愁苦
C. 希望
D. 恐惧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但王维更侧重于隐居生活的恬淡,而钱起则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两者在意象的使用上也有所不同,王维的山水更显宁静,而钱起的月夜则透出一丝忧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