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年时事谁,咄咄赋归与。同是无枝鹊,危如游釜鱼。偷生盟世好,访远记山居。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
白话文翻译:
当年那些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叹息间赋诗归来。我们都是无根的鹊鸟,危险如同锅中游动的鱼一样。苟且偷生以求世间的安宁,远游时留下的山居记忆依旧在心。如今又能向谁诉说我的悲伤呢?只见儿孙们的书籍满满堆满了家中。
注释:
- 当年时事:指过去的事情。
- 咄咄:叹息声,表示不满或惋惜。
- 无枝鹊:比喻无依无靠的人。
- 游釜鱼:指在锅中游动的鱼,形势危急。
- 偷生:指苟且偷生,勉强活着。
- 盟世好:意指与世间的安宁相契合。
- 儿孙书满庐:意指家中书籍繁多,儿孙充盈。
典故解析:
- 无枝鹊:出自《庄子》,比喻孤立无援的状态。
- 游釜鱼:形象生动,表现出危机四伏的情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表现人生态度,情感真挚,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经历了人生的变迁与社会动荡后,对过去的追忆与感慨,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悲凉的情绪。
诗歌鉴赏:
《挽黄提举震三章》是一首表达对故人挽惜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当年时事的回顾,发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质问,似乎在探寻谁还能记得那些往事,表明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接着,利用无根的鹊鸟与游釜中的鱼,生动地比喻了自己的孤立与危机,展现出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最后一句“儿孙书满庐”,则透露出一种无尽的孤独与无助,尽管身边有儿孙相伴,却难以倾诉内心的悲伤。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同时,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时事谁:追问那些往事,暗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 咄咄赋归与:叹息封笔赋诗,表达情感的无奈。
- 同是无枝鹊:比喻自己孤独无依的境地。
- 危如游釜鱼:形象地描绘出危险的生存状态。
- 偷生盟世好:暗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协。
- 访远记山居:对远方山居的怀念,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已矣向谁恸:感叹无人倾诉,内心孤独。
- 儿孙书满庐:虽然有儿孙相伴,但内心的悲伤无人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无枝鹊、游釜鱼等比喻生动形象,传达孤独与危机感。
- 对仗:诗句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剖析,反映了在社会动荡和人生变迁下,个体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无枝鹊:象征孤独无依。
- 游釜鱼:象征危机重重的生存状态。
- 山居:象征安宁与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枝鹊”比喻什么?
- A. 有根的鸟
- B. 孤独无依的状态
- C. 生活幸福的状态
-
诗人对“游釜鱼”的比喻意指?
- A. 生活安详
- B. 危险的处境
- C. 快乐的回忆
-
最后一句“儿孙书满庐”的含义是?
- A. 家中书籍多
- B. 家庭幸福
- C. 孤独的悲伤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在孤独与哀伤的表达上虽有异同,但都能体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李白的豪情壮志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在某种程度上都与陈著的感慨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